信仰與音乐之間 – 巴赫(欧洲近代音乐之父)

耶稣,人类欢乐的泉源

 

有人如此问道:这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被钉十字架的耶稣更感人的场面吗?可有比《马太受难曲》这阕音乐更能代表耶稣的悲情、更能阐述耶稣的受难吗?音乐史的确存在着许多以耶稣的受难为题材的作品,巴赫自己也写了另一阕《约翰受难曲》,但是比较之下,《马太受难曲》对耶稣受难的深刻描绘,关于人性挣扎的苦楚和神性救赎的恩宠,简直就是登峰造极之作。这首音乐向人说了关于基督的神人二性之言。

无疑的,巴赫的彻彻底底的宗教音乐家,他把一生的创作力都献给了上帝。他留下的脍炙人口的《B小调弥撒曲》和二百首以上的《清唱剧》,在质和量两方面都再也找不到哪一位音乐家可以与他相提并论的,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巴刻曾经说过:所有音乐的目标和目的只是为了上帝的荣耀和灵魂的更新。

“The aim and final end of all music should be none other than the glory of God and the refreshment of the soul.”  ~Johann Sebastian Bach~

Jesu, Joy of man’s desiring(耶稣,人类欢乐的泉源)

卡拉扬曾经说过:“每天清晨第一件事就是聆听巴赫的音乐,这好似清泉流淌经过心灵的音乐有助于我校正听力。” 如果您是位音乐爱好者的话,不听巴赫的音乐就好像错过了整个巴洛克。 [3]
巴赫的音乐如其人,清泉一般的音调总是含蓄地表达感情,当你在仔细分析其乐式时,感情也许在你还没有反应过来时已经到了你的心底。巴赫的音乐创作更是为后人做了铺垫,就好像哲学家或数学家一般。
法国音乐评论家保罗·朗杜尔所言:“巴赫创作的目的并不是为后代人,甚至也不是为他那个时代的德国,他的抱负没有越出他那个城市、甚至他那个教堂的范围。每个星期他都只是在为下一个礼拜天而工作,准备一首新的作品,或修改一首旧的曲子;作品演出后,他就又把它放回书柜中去,从未考虑到拿来出版,甚至也未想到保存起来为自己使用。世上再也没有一首杰作的构思与实践像这样天真纯朴了!”
歌德有段对巴赫音乐的评论十分精辟:“就如永恒的和谐自身的对话,就如同上帝创造世界之前,在心中的流动,我好像没有了耳、更没有了眼、没有了其他感官,而且我不需要用它们,内在自有一股律动,源源而出。”

https://zh.wikipedia.org/wiki/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