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督教對台灣教育的貢獻

魏外揚(中原大學 人文社會教育中心講師)

教育的最高目的為何?教育學 家賈馥茗 教授的答案是:「教人成人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是教育的不變性。」基督教信仰既具有十分完備的全人觀,因此也一向重視教育,而且是全人的教育。在歷史上,基督教傳到的地方,也就是全人教育展開的地方。

台灣近代的歷史,可分為荷蘭殖民時代、鄭氏王國時代、清領時代、日治時代與當代的台灣等五個時期,其中除鄭氏王國時代是基督教傳教的中斷時代外,其餘四個時期或多或少都可以看見基督教教育的實施與發展,以下依序加以簡略的說明。

一.荷蘭殖民時代

荷蘭人於一六二四年占據台灣後,就有宣教士經由荷蘭東印度公司的安排來台傳教,不過他們所傳的對象,並不是由中國大陸渡海來台的漢族移民,而是以平埔族為主的台灣原住民。由於台南地區平埔族通用「新港語」,於是荷蘭宣教士將一些重要的教義書與聖經翻譯為新港語。如由倪但理譯的《新港語馬太福音》出版於一六六一年,如今在荷蘭來登大學的圖書館中,仍存有其原刊本。宣教士為台灣原住民創造文字,功不可沒。以後原住民用這種文字與漢人簽訂契約,留下為數頗多的「新港文書」。這種拼音文字使用了將近兩個世紀之久,直到清朝嘉慶年間才被廢棄。

荷蘭宣教士每在一個原住民的村社中建立據點後,就會設立各級學校,積極從事教育工作。以新港社為例,一六四七年時,少年學校有學生一一0名,成人男子學校有學生五十八名,成人女子學校有學生一六四名。該社當時人口約為一一00人,則就學社民的比例頗高。其他如麻豆社、蕭壟社等規模較大的村社,其地基督教教育的盛況,也都與新港社相似。

荷蘭人在麻豆社另設有一所「傳教師專科學校」,選拔各社中素質優秀的少年,加以嚴格的訓練,以便將來承擔向自己族人傳教的使命。由下面這則校規看來,「副校長應教導少年們不使其衣服污損,注意整頓,並使校內各處保持清潔。」,校方除了教導語文與教義外,也很看重學生的生活教育。

二.清領時代

隨著荷蘭人退出台灣,基督教教育也長期斷絕,直到清領時代的十九世紀後期,才由基督教長老教會 的宣教士們重新開始。

在基督教中,長老教會 是較為重視教育事工的一個宗派,與台灣關係最密切的英國長老教會 與加拿大長老教會 當然也不例外。以英國長老教會 為例,其海外宣教部門在統計宣教士人數時,一向都將教育宣教士(educational missionaries)單獨列為一類,與教牧宣教士(ministerial missionaries)、醫療宣教士(medical missionaries)鼎足而三,可見其對於教育事工的重視。據該會《海外宣教百年史(1847-1947)》的統計,百年來共有近一五0位男性宣教士來華,其中就有二十一人屬於教育宣教士,難怪他們在廈門、汕頭、泉州、五經富、台南等地都辦有第一流的學校,為中國社會與教會培育出無數的人才。

對於台灣長老教會 歷史十分熟悉的 董芳苑 教授,在〈論長老教會 與台灣的現代化〉一文中,列舉長老教會 在清代(1865-1895)對台灣現代化之貢獻為:

1.西式醫療技術的引進。
2.新式教育制度之建立。
3.致力提倡文字教化。
4.宣教師的學術貢獻。
5.提升台灣人生活品質。

以上五項中,第一項涉及醫學教育,第二項直接對新式教育而發,第三項涉及平民識字教育,第四項涉及語文教育,第五項涉及衛生、體育、藝術等教育,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基督教教育對於促使台灣的現代化,實具有不可磨滅的貢獻。

在此期間,長老教會 在台灣南北兩地設立的學校,有如下列:

1.台南神學校:巴克禮牧師創立於一八七六年,台南神學院 之前身。
2.理學堂大書院(牛津學堂):馬偕牧師於一八八二年創於淡水,台灣神學院 之前身。
3.淡水「女學堂」:馬偕牧師創於一八八四年,係台灣第一所女子學校。
4.長榮中學 : 余饒理 先生創於一八八五年。
5.長榮女中:朱約安姑娘與文安姑娘創於一八八七年。
6.訓瞽堂:甘為霖牧師專為盲人開辦之學校,創於一八九一年,使用「點字書」。

至於此一時期從事教育事工的宣教士中,馬偕牧師實為最佳之典範,以下諸端,尤其值得敬佩與學習。

1.有教無類:由馬偕施洗的第一批五位信徒中,有讀書人,也有油漆匠和木匠,程度參差不齊,但在馬偕的教導下,都成為優秀的傳道人。為了培養婦女傳道人才,馬偕也開辦「女學堂」,成為台灣女子教育的先驅者。
2.善於教導:馬偕對於教學的品質與效果十分在意,也不斷用心加以改善。「今夜再次徹夜未眠,準備再與他們(指學生)辯論的材料。」從這一則日記,可見他備課之盡力與辛苦。「所有的人都要學習唱歌、講話和辯論。」從這一則報導,可知他的教室氣氛是活潑、互動的。
3.全人教育:馬偕不但教導學生聖經與神學,也教他們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甚至讓他們觀看顯微鏡下的奇妙世界以及親手解剖豬羊。因此早期的本地傳道人,多半知識淵博,容易贏得同胞們的敬重。馬偕不但重視課堂的教學,也重視課外的活動與信仰的實踐,因而具有全人教育的精神。
4.至死忠心:馬偕罹患喉癌,當他病重已無法發聲時,仍按時授課,只是改由弟子代講,他以手書來補充。甚至在臨終的前幾天,他還親手敲鐘集合學生來上課,此舉雖已近乎癲狂,但也表現出他對教育事工至死忠心的心志。

三.日治時代

前引 董芳苑 教授的論文中,又列舉長老教會 在日治時代(1895-1945)對台灣現代化的貢獻為:

1.和平使者的角色。
2.原住民之傳教計劃。
3.新的醫療事工。
4.吳威廉的建築設計。
5.北部新制的中學。

其中第五項,直接與本文所討論的基督教教育有關。

所謂「北部新制的中學」,先是設立女中,然後才才成立男校。「淡水高等女學校」於一九0七年開學,首任校長是來自加拿大擁有碩士學位的金仁理姑娘。新校舍由吳威廉牧師設計,於一九一六年遷入,至今仍在使用。另外一所專收已婚婦女的「婦學堂」也在一九一0年創立,由高哈拿姑娘任校長,可見北部長老教會也十分重視女子教育。今日之「淡江中學 」則於一九一四年創立,新校舍由羅虔益設計,十分美觀而具有特色。

在此期間,長榮中學 校長萬榮華牧師,在日本殖民當局的壓力下,忍辱負重,全力推展全人教育,績效卓著,深受學生們的愛戴。校友黃武東牧師形容萬校長「是一位翩翩有禮的英國紳士,是牧師也是人格者、是數學家、是運動家、是教育家、是宗教家……。這些都無以充分形容萬校長這個人,因此,學生都稱他為『萬能校長』。

此外,從一九一七年開始,長老教會 就設有專責策劃與推動主日學的部門,從此接受主日學教育的人數與日俱增,成為基督教教育中最普及、最基礎的一環。

四.當代的台灣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當代的台灣踏上一段新的旅程。到了一九五0年代中期時,政治已趨穩定,經濟生產也上軌道,於是許多過去在中國大陸宣教的差會與人員紛紛轉移來台,台灣的基督教教育也因而展開新頁。

基督教大學在台灣的成立是一件新事。一九五四年東吳在台復校,一九五五年東海與中原同年創校,兩年之內,出現了三所基督教大學,占當時大學院校的十分之三,可以想見它們對高等教育的影響與貢獻。

由於中央集權式的教育政策長期當令,致使基督教中小學的發展空間受到限制,但仍有一些秉持基督愛世之忱的教育工作者,在極為不利的環境下,盡力去實現全人教育的理念,他們的努力值得肯定,他們的貢獻也不容忽視。

至於在制式的學校教育之外,基督教教育仍有許多揮灑的空間以及貢獻的管道。例如在青少年的輔導工作上,無論是各教會中的團契,或是福音機構的輔導事工,都發揮了重大的功能,幫助青少年們平安地走過人生中的風暴期。另外,許多教會附設幼稚園,深獲家長的信任,也充分發揮了幼教的功能。

(資料來源 http://groups.msn.com/jlovem/page14.msnw?action=get_message&mview=0&ID_Message=96&LastModified=4675523700475432954)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