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一百年前创办多间教会医院学校孤儿院终身未婚的中华奇女子

一百年前的1920年,与在上海诞生的中国执政党差不多同一时间,两位充满爱心的女士,石美玉医生和胡遵理教师在上海先后创办伯特利教会 (Bethel Mission of China),伯特利医院(今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伯特利护士学校,伯特利妇产科护理学院,伯特利孤儿院,伯特利小学,伯特利中学,伯特利神学院和圣经学院,伯特利出版机构,伯特利布道团(宋尚节,计志文)。这些机构培训出大量的优秀专才,他们在日后的岁月里,将爱传到了中国大陆及海外的很多地区。其中伯特利孤儿院,伯特利中学,伯特利小学,伯特利神学院先后在战乱中迁往香港。民国早期石美玉医生用无私的爱创建的九江乡村医疗体系被后来的中国领导人用行政命令的方式通过宣传系统在全国推广。为了纪念石美玉医生这百年前的壮举,特此转载下列文章。

 
本文转载公众号:黑門
 
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个愿望清单,这个愿望清单有多长,里面写着多少美好的事,只有每个人自己清楚。可是,在有些人手里,这个愿望清单总是被推迟,被搁置,被遗弃,被陈列在时间的阁楼里朽坏、腐烂,化成了粉末。而有些人手里的愿望清单,一次次被刷新、被丰富、被实现,被放在流血的荆棘中生了根、发了芽、长成了一片茂密的森林。一百多年前的清朝,尽管当时西方风潮“人权自由主义”思想已东渐,但女人们普遍都还缠着足,笃信“无才便是德”的迂腐观念,相夫教子,垂手伺候在男人的身后才是“贤德的妇人”。至于出国留学,那简直是想都不敢想的事,堪称传奇中的传奇。而当时偏偏就有这样一位年轻的中国女子,她大胆的迈出了令国人惊诧的,一双未裹足的“大脚”,漂洋过海去到美国学习医学知识,并以优异的成绩毕业回国,开办医院学校、建立孤儿院,收养孤儿。她也因此成为美国任何一个宣教机构都乐于委派的宣教士,这在中国基督徒中,是屈指可数的。请让我们记住她的名字 —— 石美玉。
 
 

01
中国最早留学美国的医生
大学首位亚洲医学女博士
 
1873年,石美玉出生于湖北黄梅一个没落但十分温馨又相爱的小家庭中。她的父亲石宅嵎是江西省卫理公会最早的华人牧师之一,她的母亲是教会女校的校长,因为父母的基督信仰,所以她从未被要求裹足。石美玉从小就喜欢写愿望清单,大大的旧报纸,随手拾起的碳削,写的满满的。每次有愿望被实现后,她就会再想一个愿望填进去,如此反复,从未停歇。七岁时,由于家境太过贫寒,便随父亲到江西九江谋生。当时,美国卫理公会来华宣教士昊格珠 (Gertude Howe),在江西九江当地创办了一所教会学校。由于石美玉的父母是被卫理公会宣教士带领信主的,所以她便一直在教会学校学习、生活。
 
有一次,昊格珠见到石美玉与其他同期学习的小孩子差别很大,她十分好学又聪明伶俐,常常喜欢自己一个人钻研书本。此时,恰巧石美玉的父亲突然提出请求,希望昊格珠能帮助石美玉进入美国的医学院学医,在征得石美玉本人的同意后,昊格珠便将她收养在身边亲自教导。1880年(光绪六年)宣教士昊格珠因时局原因不得不返回美国,决定将石美玉一同带往美国读书。石美玉来到美国后,并没有被眼前的繁华新鲜世界所影响,反而更加勤奋学习。在十年的时间里,先后熟练掌握了英语、德语、日语、等多国语言,并且对所学的数、理、化、绘画、音乐等诸多科目表现出浓厚地学习兴趣,且无一不精通。就连昊格珠都难以置信,连连称赞自己发现了一块“瑰宝”。1892年,石美玉中学毕业后,时年19岁,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美国当时第一流的学府也是当时美国人口中的“科研摇篮地”——密歇根(Michigan)大学。进入大学后,她仿佛“疯了一般”,醉心医学,以图能尽快回国医治中国同胞肉体上的病痛。几年后,她以名列前茅的成绩,被授予博士学位,继续留校学习。平时,为了不引人注目,她在美国一直都是穿西式服装,但只要有表彰大会,她就会换上家人在临行前为她准备的传统中式服装,上台接受学校的嘉奖。1896年毕业典礼上,石美玉穿着粉色的中式旗袍,步履优雅地走上讲台,获得全场师生潮水般的掌声。她不仅是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更成为密歇根大学最早获得医学博士学位的亚洲女性。
 
 

02
毅然放弃留美的“傻子”
跟随呼召回国医病宣教
 
她自信的站在台上,分享着自己已经完成的“愿望清单”,也透露了一些愿望清单上迫切需要完成的“大愿望”,第一个就是回国,创办医院救治同胞。在此之际,学校趁势抛出丰厚的橄榄枝,但她毫不犹豫地谢绝了,她的美国同学得知后十分不解,骂她是个“傻子”,白白浪费了其他人梦寐以求的大好机会。石美玉连半句话都没有为自己解释,她坚定心中上帝给她的异象:回中国!
 

 
很快便收拾好简单的行囊,回到了中国。当时和石美玉一同在密歇根大学学医,获得医学博士学位,并且执意回国的还有一位中国基督徒女子,她的名字叫康爱德。她们决定一起回到家乡,做出一些改变。两人刚落地,茶水还没得及喝一口,就被乡亲们请去救急,处理一宗难产手术。一位产妇怀的是双胞胎,但在第一个婴儿平安降生后,发生了宫缩停止的现象,如果抢救不当,另一个婴儿和产妇都会出现生命危险,当地有名的中医对此无计可施。
 
 
 
石美玉和康爱德俩人凭借精湛的医术,保住了产妇和婴儿的生命,这一下子就在十里八乡传了起来。很快石美玉和康爱德两位主内姊妹就动工开了一间小诊所,第一年,十里八乡甚至是外省的,来就诊的病人达 2000多人次,两年后,接待的病人就超过了5000人次。慕名而来的病人越来越对,原先的诊所一下子就显得十分狭小,连下脚的空地儿都没有。连日来,目睹到这一情况的石美玉,内心十分焦灼。她祷告祈求:“主啊,既然祢带领学医,又让我学成归来,现在就求你帮我开道路,我们需要扩充更大的场地,求你预备。”
 
 

03
向美国筹款建立教会医院
创办中国最早的护士学校
 
有一天,一次偶然的机会,石美玉决定写信给远在美国的朋友,请求他们捐款相助。因为她擅长交流,又很懂相处之道,在留学期间很受朋友欢迎,所以信件发出不久后就有了回应。当时的美国芝加哥名医 Dr.I.N.Danforth 为纪念其去世的夫人,愿意出资并委托石美玉在中国建造一所以其夫人名字命名的医院。
 
 
1901年12月,但福德医院(今为九江市妇幼保健院)建成投入使用,共拥有95张病床和当时最先进完善的设备,石美玉出任该院院长。看着眼前的这一切,这个内心强大的女子,再也忍不住了,她躲在一旁嚎啕大哭,不住的说着:“主啊,感谢祢,主啊,感谢你……” 即便如此,她并没有停止为主作工。
 
与此同时,为了传授医学知识,培养中国女性护理人才,让更多的人受益,她又创办了但福德护士学校(今为九江学院护理学院)。石美玉日夜不停的亲自手编教材,把英文医学书籍翻译成中文、投资购买教学设备,又利用绘画的天赋,画了一幅又一幅人体解剖图。还积极争取美国中华医学基金会(CMB)的资助机会,并选派优异的护士出国留学。但福德医院护士学校是我国最早的护士学校之一,这些学生们白天和医护人员一起在医院从事护理实践工作,晚上加班加点和石美玉学习医护理论知识,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
 
石美玉个人非常注重培养学生们的独立判断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在九江的20多年时间里,她一边治病救人,一边潜心培养了500多名护士。其中,中国护士之母、中华护士会首任中方会长伍哲英,就毕业于九江但福德护士学校,她本人在学习期间,受到石美玉的精心栽培。
 
 

04
日夜繁重的工作终究压垮了她
“我要为主的做的不止是这些”
 
她在神的带领下,使得整个医院的医护人员专业水平直线上升,但她并没有满足于此,为了医院能够更良好的长远发展下去,石美玉祷告决定赴美筹募资金。因着她虔诚的信仰态度和坚定的服侍意志,再加上但福德医院在美国的声誉也非常好,所以得到了大批奉献注入。回国后第一时间,她就用这笔钱将医院扩大了一倍,接诊病人激增,仅当时一个月就诊治了2743名病人。
 
石美玉忘我的付出不仅得到当地乡绅的热烈响应,更是获得了当时兴起的各地民族主义改革者的大力宣扬,信任和尊敬也接踵而至。有一次,她生病在家休息,九江知府竟然主动出告示:禁止任何车马经过她居住处门前的街道,以免影响她养病。1906年,石美玉的胞妹石安娜突然患病去世,繁重的工作加上多年奔波饮食不规律,也导致石美玉盲肠炎发作,她不得不暂停手下的工作前往美国做手术。
 
手术之后,她顾不上休养,利用这次难得的机会四处演讲,向美国教会分享她心中的异象和中国教会的真实需要,同时还鼓励那些在美国的中国留学生坚定信仰、钻研学术,日后能被主使用,回国服侍。她向所遇见的每个人,称赞她的那群可爱的护士们:
“她们对主充满信心和爱,将这项舍己的工作作为她们毕生的事业;她们不图任何回报和奖励,只求自己所做的能蒙主喜悦,她们经历很多人没办法想象的艰难困苦,只为将荣耀归给主,我为能与这样一群爱主的人一起作工,而感到无比自豪!”
 
每每说完这些,她都热泪盈眶,这泪水是感恩的泪,因为她深知自己不是一个人在奔跑,而是有相同信仰的一群人,一起携手奔跑。“我要为主的做的不止是这些。”这是她最常对自己说的一句话。因为始终持有这个信念,她更是做出了一系列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重大举措。
 

 
05
史无前例的向农村派“福音护士” 
首次把现代医疗输入到中国农村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石美玉积极参与并协助洛克菲勒基金会资助中国发展现代医疗事业,在这样的背景下,西医逐渐成为中国城市医疗服务的主流。但在当时,以农村为大多数人口居住地的大环境下,新生婴儿的死亡率仍旧居高不下。非常爱孩子的石美玉目睹这一切后,时常忍不住,暗暗啜泣。
 
为此,在多次祷告寻求上帝的带领之后,她开始了一项史无前例的计划 —— 向农村派遣“福音护士”。因此,她也被称为是“中国最早制定一些列计划,把现代医疗服务输入到农村的人”。她一鼓作气,向毗邻九江的安徽太湖、湖北黄梅的农村偏远地区派遣护士建立小型连排诊所,并安排由技术过硬的实习医生定期轮换下乡巡回医疗救治,提供发放药品、接种疫苗、难产接生等基本医疗服务。石美玉也经常亲自带领要踏入医护岗位的学生一起深入农村,诊治病人。
 
除了医院护理外,石美玉也很重视公共卫生护理,不定期频繁组织护士到各个社区传播公共卫生知识,帮助乡民。从1915年到1920年,5年间,她多次在城乡地区举办公共卫生讲座及实地操作,内容包括结核病卫生预防、妇女产前保健、婴儿喂养指导、疫苗预防与接种、鼠疫预防、消灭蚊蝇、关注环境卫生、家庭卫生和个人卫生等。她每周一次组织安排人员到教会学校亲自授课培训,据资料记载,最多时近800名已婚妇女参加。
 
众所周知,今天,社区护理已经成为社区卫生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都不应该忘记的是,在一个世纪前,石美玉为之进行的探索具有开拓性和前瞻性意义,她是我国早期护理专业的奠基者和先行人。正因为她这一些列重大深远的行动,才使得在当时那个环境下,更多的农村新生婴儿得以健康活泼地成长。“别担心,只管祈求,经费会有的,主会帮助我们的。”每次只要出现资金短缺的状况,石美玉就会这样耐心的说着安慰每一位同工,并带领他们开口祷告,凭信心去走每一步。
 
至始至终,石美玉都清楚的明白,她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传扬福音,借着手能医治人身体病痛的有利条件,进一步做传福音的工作,这才是真正要做的。她热心教会的福音事工,为教会和社会培养了一大批本土的教会领袖。
 
 

06
联合创办首个华人布道会,缩衣节食
凭信建教会、医院、学校,收养孤儿
 
1918年石美玉和余日举、陈维屏、蔡苏娟、诚静怡、胡素贞等7人,在庐山牯岭组成了中华国内布道会,这是华人自发的第一个布道组织。
 
1918年底,石美玉获得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进入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研修。
并于1920年完成研修后回国,辞去了卫理公会的职务,与昊格珠、美国女传教士胡遵理一起,在上海组织创办了伯特利教会和伯特利基督教医院,开设了两间药房和一所护士学校,她们还收养了36个流浪孤儿。
 
同样,伯特利医院初在刚创办的阶段也是相当艰辛,医院地址位于外交部一位部长的老房子里,那里因为长期“被鬼和老鼠占据”,没有人敢住,于是,石美玉通过不断募捐来改善医院的基础设施。募款时她常常身无分文,据她身边的林牧师回忆,由于美国那边的募款中断,上海当地的基督徒和慈善家的捐助又十分有限。在那几年里,他带领着伯特利的教职同工们,节衣缩食,勉强维持着二三百人的衣食生计,使大家在长达四年多的时间里免于饿死。每当一次又一次陷入资金短缺的境地时,她就一次又一次地默默向主祷告:“经费会有的,主会按着所需赐予我们的。”每次祷告后,上帝都会差遣陌生的奉献者,意外又惊喜地送给她所需刚刚好的财物,她也在上帝的恩典中愈发刚强的传福音。
 
 

07
致力于解放封建旧俗对女性压迫
公然反抗政府对基督教课程限制
 
1925年,中华妇女节制联谊会在上海成立,石美玉任第一届主席。该会是世界基督教妇女节制会的分支机构,以节制烟酒、女性解放、兴办慈善等三大事业为宗旨,反对蓄婢、纳妾、缠足、束胸等各种恶习。她提出女性合理维权、女性经济独立、女性婚姻自由平等多项主张,为女性在家庭及公共事务中发挥作用搭建了有力平台。
 
在1928年,国民政府下令,所有教会学校的负责人必须由中国人担任,且将圣经课程设为选修课,而非必修课。石美玉拒绝了第二个要求,她坚持哪怕以政府不予注册为代价,学生也应必修圣经课程内容。尽管她公然不顾后果的违抗政府命令,但同为基督徒的民国第一夫人宋美龄姊妹对她的坚持深表嘉许。虽然创办的学校因此没有取得注册资格,可上帝更加的祝福在真理上坚守她,学校学生人数依然逐年倍增,在三十年代已经超过了200名。 石美玉常常望着教室里渴慕学习上帝话语的学生们出神,没有人知道她在想些什么,就像没有人知道她接下来要做的这件令人敬佩的事一样。
 
 

08
在饥荒中建立最大的孤儿院
并将每一个孩子都送进大学
 

1928年,山东地区爆发连续性大灾荒,大量难民涌入上海,石美玉得知有300名孤儿即将到达上海,在安静地祷告之后,她的愿望清单里又多了很多个愿望。而后,她直接赶到车站接回100名孤儿,没有丝毫犹豫的降他们收养了。她啃下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硬骨头,建立了当时最大的孤儿院,附带设立了小学和中学,这些孤儿们长大后,石美玉又将他们一个个都进了大学深造。但她最看重的依旧是人灵魂的得救。1931年2月,她与著名布道家计志文、宋尚节等人同工,发起并支持伯特利巡回布道团,派遣宣教士分赴全国各地深入偏远地区宣教布道,脚踪遍及边疆雪域各地,对后来乃至今天的教会发展影响甚大。

1937年,抗战爆发后,原来设立在南市制造局路的伯特利医院被日军强占,则被迫迁到上海法租界内的白赛仲路。伯特利孤儿院也被毁的不成模样,被迫迁移内地,伯特利神学院被迫迁往香港九龙嘉林边道。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进占香港,伯特利神学院无法继续正常开展上课,师生分批撤往贵州毕节。而伯特利医院则因租界沦陷,被迫逼停所有运营。1945年抗战胜利后,石美玉在美国积极筹募资金,在废墟上燃起希望,重建了伯特利医院。1947年3月,伯特利神学院重新迁回香港恢复上课,一切有有了新方向。此时,石美玉的愿望清单里又多出了无数条新的愿望,她拿出一切积蓄,开办了免费的平民小学,为难民子女提供教育。
 
 

09
放下自以为应得的权利
一生单为荣耀上帝而活
 

1951年,伯特利医院被政府接管,并于第二年更名为上海第九人民医院,2005年更名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基督教伯特利医院(现上海交大附属第九人民医院)
 
从1898年至1949年,51年间,石美玉先后在国内创办医院、学校及医护学校达15所,遍及全国近10个省市和地区,收养残疾儿童、弃婴、孤儿等近千人。此后,年近八旬的她远走异国他乡,仍然孜孜不倦地传播福音,心中常常惦念故乡的一切,她在美国和香港分别引导协助建立了伯特利教会,专门培养福音宣教士。直到今日,在港台以及海外,伯特利教会仍然在为主发光发热。石美玉,就像她的姓一样,爱主的心坚定不变到年岁终了;又如她的名一般,心境通透、纯粹到容不下一粒不爱主的因子。
 
 
1954年12月30日,石美玉安静又祥和地安息主怀,享年81岁。一个女子,终身未婚,把最美的年华都献给了中国的医学事业,更是为神国的福音摆上自己的一生。在这个动荡不安的现实社会,从不问究竟,为那福音高扬,倾尽所有,默默无闻地奉献一生。“那美好的仗我已经打过了,当跑的路我已经跑尽了,所信的道我已经守住了。”— 提摩太后书4:7
 
 
反观现在的我们,很多时候都是,我所知的我不愿作,我愿作的我不能作,我能作的却不愿作。快走吧!在浓雾拦住双脚之前、在美景遮住双眼以先、在虚谎掩盖真理之时,在为什么勇气和信心的问题总是被误以为是时间的问题,而那些沉重的、抑郁的、不得已的,总是被冠以叫做生活本身之时,加紧脚步快跑跟随主吧!就是从我粗砺的一生中榨尽青春年华,悉数奉献于主,仍觉不够。
 

文章出处:黑門,95后建筑设计师,独自游历十几个国家,追过极光也潜过深海,写通透的文字,过信仰的人生。这里有一群微信上有最不一样的90后,带着使命向世界发声,欢迎大家关注黑門。
 

 
石美玉闺蜜康成(康爱德)生平
 
摘自百度
著名女医疗宣教士、医学教育家、西医学先驱。
 
康成于1873年生于江西九江一个贫苦家庭里,父母亲具传统的封建观念,重男轻女。在她岀生前,家里已有五个女孩。正当父母热切盼望男婴诞生之际,康成来到这个世界,父母的失望之情可想而知。故从她诞生之日起,就成为这个家庭中不受欢迎的人,更为这个原本贫穷的家庭增添了经济负担。正当此时,一位在九江的美国女宣教士昊格矩(Miss Gertrude Howe)伸岀援手,收养了这个可怜、无辜的小女孩。在那种家庭处境下,康成父母当然也乐得将女孩送她抚养。这样,康成就成为昊格矩的义女。
几年之后,康成进入昊教士所创办的九江儒励女校(Rulison-Fish Memorial School)读书,在那里与石美玉相遇,结为朋友,此后二人成为终生的密友与同工。1882年,也就是在康成9岁时,随昊教士到美国,曾一度在旧金山的一所小学就读。二年后,又囬到中国。因昊教士被差往华西开拓美以美会的宣教事工,康成就随她在重庆住了两年。13岁时,她们才又囬到九江,康成再入儒励女校继续学业。
1892年,昊教士带康成和石美玉赴美国读书,二人双双考入密西根大学医学院,并共同苦读寒窗四载,于1896年春顺利获得毕业文凴。随后她们到芝加哥一所医院实习半年。同年秋,她们又一起接受美以美会国外妇女宣道会的差遣,以医疗宣教士的身份囬到九江服务。
她们一囬到九江就开始了医疗宣教工作。她们起初设立了只有一间诊室的医疗所,就在这间诊所里,两位年轻的女医师在短短的十个月内,竟诊治了2300多位病人,而且还有300多次外岀巡诊。她们高超的医术和仁爱之心很快就赢得当地百姓的信赖与爱戴。1898年,石美玉在芝加哥的一个好友,著名医师但福德(Dr. Isaac Newton Danforth)慷慨捐助钜资,帮助她们在九江建立一所妇幼医院。经过一年多艰苦努力,医院几近落成。正当此时,义和团之乱兴起,基督教在华事业受到很大冲击,石美玉父亲亦未能幸免于难。康成她们被迫离开九江,避难于日本约一年之久。1901年乱定之后,她们才囬到九江。是年12月7日,九江妇幼医院(Elizabeth Skelton Danforth Hospital)正式落成启用。
为九江医疗宣教事业奠下良好基础之后,康成随义母昊教士于1903年离开九江到南昌开辟新的宣教工场。她先在南昌设立诊所,1905年新的医疗所落成。经过她多年的努力操持,医疗事业得到很大扩展。据1911年统计,经其诊所救治的病人已达八仟多人。除医务工作外,康成也积极参与宣教及社会改革工作,特别热衷于中国医疗教育事业。1905年她岀席了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教育协会第五届会议,并发表了有关医学教育的专题演讲。
1911年,康成筹划多年的、一个拥有四十多个病床的妇幼医院落成,并开始服务于民众。同年10月,武昌革命爆发。在此期间,康成的医院照旧营业,本着济世救人的宗旨,抢救交战双方的伤员。
康成有一颗宽广的基督徒仁爱之心,特别对那些贫苦的百姓,她常常免费施医。因此医院不久岀现亏损,财政危机。为偿付债务,康成自我牺牲,远赴天津担任医师,因为那边的待遇优厚。经过三年时间的劳苦,终于还清债款。她这才返囬南昌,重掌医院院务。当地政府为表彰她的杰岀贡献,特地拨发两笔基金给她,使妇幼医院得以继续向前发展。长期过度劳累,使康成心力交瘁,健康大受亏损。最后终于被疾病所击倒,于1930年在上海溘然长逝,时年仅57岁。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