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聽見歌 再唱》原型人物專訪】台灣「原聲音樂學校」馬彼得校長

傳承原住民文化。( 取自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

【記者謝宜汝/採訪報導】《聽見歌 再唱》被稱為年度必看的暖心電影,四月16日正式上映後,目前票房累積破兩千萬。在電影中,原住民部落孩子們純真、嘹亮的歌聲及扣人心弦的電影台詞,使人笑中帶淚,好口碑持續延燒。

電影靈魂人物體育老師方雅各,為了挽救一間偏鄉小學,籌組合唱團,憑著一股教學熱忱和信心,帶著孩子們勇往直前,幫助這群山林裡的弱勢孩童重燃希望。而這個故事的原型,是取材自南投的真實故事──投身教育界四十年的馬彼得校長(Bukut Tasvaluan)。

曾經害怕音樂的體育老師

《聽見歌 再唱》電影導演楊智麟接受專訪時表示,他從十二年前跟拍馬彼得校長的紀錄片開始,看見馬校長關心社會忽視的城鄉落差、部落議題,也看見馬校長的努力和堅持,帶給部落孩子們翻轉人生的機會。最重要的是,馬校長帶給孩子們夢想,讓他們不畏環境如何清苦,而能走出困境、勇敢作夢。

楊智麟說,這個電影劇本寫了十年,希望將馬校長的故事濃縮改編,也呈現每一個部落孩子遇到的困境和堅持的過程,盼讓觀眾注意到偏鄉部落議題,更發覺人生有很多值得努力的事、沒有走不下去的路。

電影中演出方雅各害怕音樂的這段,對馬彼得校長來說,是非常真實的過程。

馬彼得校長接受專訪時表示,以他這樣一個剛開始連五線譜都不會看的指揮,能走到今天,都是上帝的帶領。「我是師專體育組畢業,到現在五線譜還是沒有辦法全部了解。別的指揮看著五線譜就可以立刻唱出來,我則是要慢慢的讀。所以人生第一次帶合唱團上台,我跟電影演的一樣緊張。」

馬彼得表示,原聲音樂學校是上帝賜福的團體。( 取自台灣原聲教育協會 Vox Nativa Taiwan)

為部落孩子們建立自信心

馬彼得回憶,第一次擔任合唱團指揮時,他只是一個臨危受命的體育老師、學校主任。他記得當孩子們從遊覽車下來,看到都市學校的孩子們一隊又一隊,在教室走廊、操場上練習發聲,發現唱法跟他們不一樣時,孩子們就害怕了。

「孩子們都跑過來跟我說,主任,我們不想唱了,我們不想參加比賽了!我們想要回家。」馬彼得跟孩子們說:「不一樣沒關係啊!」孩子們卻說:「他們的聲音是正確的,我們的聲音是錯誤的!」
這句話震撼了馬彼得,而且孩子們驚恐、失去信心的表情一直盤旋在他的腦海裡。

馬彼得知道,一個沒信心的人,無法接受自己跟別人不一樣。就像孩子們發現自己跟別人不同的時候,第一個反應就會認為自己是錯的。

自此之後,馬彼得明白,要用掌聲來建立部落孩子們的信心。而合唱團是能夠一次翻轉所有孩子的方式;若是翻轉了部落的孩子,也等於翻轉了部落,從此他每到一所學校就組織一個合唱團。

「有些孩子可能剛開始唱得不好,但沒關係可以慢慢的跟上,像電影裡演的『中央山脈組』,在某一些重要的地方發音,慢慢建立音感與自信心。」馬校長表示,教育是等待的過程,要用最大的耐心等待孩子們的成長。

布農文化:剛剛好的好聽

在電影最後,一群長輩為孩子們比賽祝福時所唱的布農歌謠〈祈禱小米豐收歌〉(Pasibutbut),就字面意思是互相拉扯,但是在文化的意義上是互相提攜的意思。布農族演唱「Pasibutbut」的方式,是一層一層堆疊,為要讓前面的聲音更好聽。
「沒有不好聽的聲音,只有適當的位置。」在馬彼得所帶領的合唱教育中,也蘊含了部落文化「團結、包容、扶持、和諧」等精神。
2008年秋天,馬彼得在南投信義鄉成立了「原聲音樂學校」,這所體制外的假日學校,主要招收各部落的弱勢學童,運用週末及寒暑假為他們加強基礎課業,並透過音樂教學進行品格教育,傳承族群文化。

成立原聲音樂學校 照顧弱勢孩童

馬彼得校長說,「原聲音樂學校」的最終目標並不是打造合唱團,主要是為了照顧這些部落的弱勢學童,讓他們週末有上課機會,上數學、英文、閱讀、合唱、培養品格,為要幫助孩子們翻轉人生。
按教育部統計,原住民在高中和大學的中輟率是一般學生的2-3倍,最主要的原因是經濟和課業因素,因此原聲音樂學校的目的是為了幫助這些弱勢的孩子。

馬彼得說,原聲合唱團八成以上成員來自弱勢家庭,2011年,他因原聲認識現在收養的兩個女兒時,姊姊小學三年級、妹妹小學一年級,如今也已經是亭亭玉立的高中生。他常為自己能「賺到」兩個女兒而欣慰,希望她們能認真念書、回饋族人。

如今在馬校長的帶領下,許多從「原聲音樂學校」離開的孩子,都讀到大學,出社會工作,也會回到學校來幫助學弟妹,成為美好的榜樣。

憶母親:認真去做其他交給神

電影情節中,小朋友問老師:「若是比賽輸了怎麼辦?」老師回應說:「你只要開心的唱、快樂的唱,其他的事情交給上帝。」

由於馬彼得出生自貧困家庭,母親獨立撫養三個孩子到大,非常重視孩子的學習和品格教育,也教導孩子們「只要認真做好該做的事,其他的事交給上帝。」這句話影響馬校長的一生。

他也總是把這個觀念用在生活每一件事,包括帶合唱團、創辦學校,他都是一邊禱告一邊往前走,認真努力的完成事情,其餘的交給上帝,他也將這個理念教給部落的孩子。

讓世界聽見台灣部落的聲音

在上帝的帶領下,這個來自南投玉山腳下的原聲童聲合唱團,培育孩子乘著歌聲,走出部落、飛向國際。十四年來橫跨十四個部落鄉鎮,從小二到大四、培育超過250位原住民學生,影響超過750個部落家庭;他們也飛到世界10個以上的國家,完成超過160場表演,讓世界聽見部落孩子裡最純淨的嗓音。

「我回頭過來想,也覺得很不可思議,只能讚嘆一切都是上帝的恩典和奇妙帶領。我從一個五線譜都不會看的老師,能帶合唱團走到今天這個地步,真的是神蹟,原聲音樂學校是上帝賜福的團體。」
馬彼得校長坦言,創辦原聲音樂學校十四年來,過程非常辛苦,部落孩子們要放棄自己週末休息時間來學校上課,特別是冬天,天色尚昏暗就要離開溫暖的被窩,坐上一個半小時的車程,對孩子們來說也是心志上的磨練,有許多人因過程太辛苦而放棄離開。

也因此,馬校長於兩年前提早退休,將自己全心投入在原聲音樂學校中,他表示自己正在努力申請,將原聲音樂學校成為一所公辦民營的學校。

「我相信如果能成立正式的學校,讓孩子週一到週五都在這裡念書,應該可以把部落裡弱勢的小孩帶的更好。這是對自己、對族人、對部落的責任。」馬彼得表示,當我們改變教學方式、改變孩子們的學習態度,機會就會從這裡萌芽!

摘自 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4&article=1383963

《聽見歌 再唱》電影忠實呈現部落信仰和教育 楊智麟導演:信仰是部落精神不能割捨

【記者謝宜汝/台北採訪報導】《聽見歌 再唱》電影改編自「台灣原聲童聲合唱團」指揮馬彼得校長的真實故事。電影中流露純真的情感,以及滿滿的人情味,上映一週後,雖然在商業電影環伺競爭下,票房卻衝破二千萬元。

馬彼得校長表示,他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盡量以旁觀者角度來看,避免涉入個人情感,他覺得電影故事前後呼應,節奏順暢,將永不放棄的主題表現的真誠感人。如果真要挑剔,他覺得「片尾的土石流場面不如真實狀況慘烈,但至少意思到了!」

為了支持部落與孩子教育而拍攝電影

本片導演楊智麟表示,部落的小朋友,若要下山比賽,包含賽前的準備,以及所遇到的突發狀況、困難,都是都市小孩的好幾倍,土石流更是下大雨後,常會遇到的問題。

他表示,拍片的過程中,也遇到土石流,那時人車都不能通過,更不可能拍片,若等土石流清光至少需三天,三天就會燒掉三百萬元的成本。原本是抓3500萬的製作成本,後來增加到4150萬元。

楊智麟導演表示,拍片的過程都這麼艱辛,更難想像馬彼得校長是年復一年、日復一日地為了部落的孩子的教育而努力著。

「這份關心孩子的心和堅持,一般人很難做到,不能讓他太孤單!」楊智麟導演表示, 他之所以十二年來跟隨著馬彼得校長,拍攝紀錄片,如今又拍攝電影,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想要支持馬彼得校長這份關懷孩子與部落的心。

《聽見歌 再唱》電影談部落孩子教育議題。(圖/華納兄弟電影提供)

曾目睹馬彼得校長因操勞而病倒

楊智麟導演表示,十年前,當他在拍《唱歌吧》紀錄片時,拍到了馬校長因為操勞學校的工作,而病倒住院。

在病床前,楊智麟問他:「馬校長,你沒事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幹嘛?」

馬彼得校長愣了一下,想了想,回答說:「就算沒有做原聲,我想,我也還是會這麼累,因為我覺得這也是一種享受;你不覺得,看著孩子從什麼都不會,到後來會的東西一點一點增加,知道的東西愈來愈多,那種成就感不是讓人很滿足嗎?」

楊智麟導演表示,馬彼得校長真的是一個很特別的人,跟他相處了十二年,覺得他「很衝動、很堅持、很有熱忱」,每次一有小小的想法,到他的手上都會越變越大!

例如有一年莫拉克風災重創部落,造成道路中斷,部落居民的農作物無法運送出去,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等到路修好以後,農作物都已經爛得差不多了。馬彼得校長看在眼裡,覺得他要為族人和孩子們找一條出路,因此興起了在部落辦草地音樂會的念頭。

因著馬彼得校長的這個念頭,從此開始了「玉山星空音樂會」。

玉山星空音樂會 有神同在守護

楊智麟導演表示,就因為馬校長這個念頭,一場辦在山裡的音樂會竟然從三百人到六千人。

「你能想像嗎?竟然有六千人要上山參加音樂會!這是多龐大的工程!他決定事情好像很衝動,但卻從來沒有失去信心。」而楊智麟他為了支持馬校長,十年來工作再如何忙碌,都一定會預留時間下來,陪伴馬校長,擔任「玉山星空音樂會」的志工。

談到這段往事,馬彼得校長笑了。「我們辦了多年的玉山星空音樂會,每一次籌備時,都會遇到下大雨,楊智麟和工作人員就會問我:『校長,雨天備案是什麼?』我都回答他:『雨天備案就叫做禱告』」

馬彼得笑著說,他們對於以「禱告」作為雨天備案這件事都很不敢置信,但是原聲音樂學校是被上帝祝福的學校,所以神就是很恩待我們。

舉例而言,有一年玉山星空音樂會,白天採排時都在下雨,晚上正式開演時就放晴,音樂會結束後,更下起傾盆大雨。星空音樂會辦了十年,這種現象發生了四至五次;甚至有一年,全台北市都在下雨,只有我們辦音樂會的新北市沒有下雨。

電影忠實呈現部落信仰 

雖然楊智麟還沒有成為主內弟兄,但他非常尊重馬彼得校長與部落的信仰。他表示,在拍攝影片時,也有人提醒過他是否要避掉信仰的畫面,例如十字架、唱詩歌、信靠上帝等台詞,以方便「進軍對岸市場」。

然而楊智麟認為,信仰對於部落而言非常重要,更是電影裡非常重要的精髓,不能為了追求市場而割捨。

「教會對於部落裡的人來說,是很重要的的地方,你可以看到就算部落居民的家中殘破,但是教堂一定是整齊乾淨的。走進教堂,你可以感受到那種莊嚴和溫暖的氛圍,是部落的居民安定心靈的地方。」楊智麟表示,他若把信仰的部分移除,就失去了當中很重要的情感。

對楊智麟而言,馬彼得校長是「有一種傻勁想要去改善社會的人」。希望藉由這部片,可以帶給觀眾積極面對人生的力量,並支持想讓社會變得更好的人。他期待能電影能引發觀眾共鳴,一起凝聚共識和想法,支持馬彼得校長,改變部落孩童的未來。

摘自 https://ct.org.tw/html/news/3-3.php?cat=10&article=1384053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