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校長:全人教育 教會學校發展重點

2016-04-12

知識探索、人文關懷並重 塑造生命價值 用愛化解社會緊張對立關係
【陳逸凡專題報導】3月底,台北市區內發生駭人聽聞的隨機殺人事件,女童「小燈泡」在母親眼前無端遭到陌生男子殺害。由於近年來台灣隨機殺人事件頻傳,這個悲劇的發生也再度引發社會譁然,甚至陸續傳出數起持刀傷人事件。許多自詡正義化身的旁觀者,紛紛做出毆打嫌犯、黑道放話讓嫌犯在獄中生不如死、群眾包圍警局要求交出犯人等,這些脫序行為竟還獲得媒體英雄式的報導,顯見社會已在激情中失去理智。
台灣大學法律系教授李茂生在台灣接連於2014年捷運隨機殺人事件、2015年隨機闖入校園殺害女童事件後,曾以隨機殺人事件為題演講,借鏡日本經驗指出,一般的殺人案件都有明確的對象,但是隨機殺人的動機就是殺人,且時常會挑選比自己弱小的對象下手。李茂生認為,無差別殺人最嚴重的問題在於這些人的敵人不是個人,而是社會,為了報復社會所以隨機挑選被害人下手。
李茂生同時指出,日本政府雖然歸納出失業、家庭不合、居住不安定等犯案高風險族群,但最可怕的是日本研究發現這類案件根本無法預防。針對無差別殺人,目前台灣政府除了死刑之外幾乎沒有其他對策,他認為把嫌犯抓來判死刑,不教化也不研究,關在監獄裡等社會動盪了再拖出來槍斃以安撫民心,這是國家化的無差別殺人,也無助於預防類似事件再次發生。
台南市民政局長陳宗彥在本次事件發生後接受本報專訪指出,「台灣的治安在全世界是引以為傲的好,但卻在一次又一次的隨機犯案後,讓我們無法安心的走在街上!」他認為這個時候台灣社會需要的不是爭論,而是多一點愛,並為受害者及家屬獻上禱告祝福。對於死刑,他認為這是事後亡羊補牢的做法,若要杜絕此類事件再次發生,還是必須回到源頭,化解社會的對立與暴戾之氣才是解決之道。
「小燈泡」的母親也公開在媒體上呼籲:「我真的很希望政府、各級單位,能夠做些事情讓媽媽放心帶小孩,或者是讓媽媽放心工作,另外我認為,這樣子的隨機殺人事件,兇嫌基本上在當時是沒有理智的,這不是靠立什麼法、怎麼做處置,就能夠解決這個問題,我還是希望能從根本,從家庭、從教育,來讓這樣子的人消失在社會上面,我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都不要再出現這樣子的人。」「盡力讓社會上的每個角落都充滿愛,盡力讓社會上的每個人都感到滿足,才有可能真的讓這樣的事情盡可能不再發生 。」
4月第一個主日為台灣基督長老教會所訂定的教會學校紀念主日,本新聞專題邀請小學、中學、大學的教育者撰文探討如何從教育著手,做到培育學生健全人格及關顧弱勢,同時介紹精神病患、街友等容易遭受社會誤解的特殊群體,期盼通過愛與理解,來消除社會的緊張與對立。
認識理解精神障礙 讓冷漠關係有溫度
【特稿/蔡宜思】筆者有一次和衛生所公共衛生護士一同訪視精神衛生列管服務的個案,不小心聽到家屬提到回診的交通成本甚高,原本只是想減緩案家經濟負擔的美意,而提出鼓勵個案搭乘免費的復康巴士就診的建議,殊不知瞬間被打回票。就在納悶挫折之際,透過陪伴釋出關懷善意及探討個案過往回診經驗,才理解個案很厭惡被陌生人排斥、指責、辱罵的感覺,搭乘固定的計程車已產生信任感與安全感,也才體會個案對社會人群及環境的恐懼,竟遠超越社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恐懼。
就在社會以及新聞媒體強烈關注並討論精神疾病議題時,我可以理解社會產生的急性焦慮感、無助,以及減緩互動意願,大眾除了自身恐懼,也恐懼他人;身為社會工作者的我,在擔憂犯罪行為與精神疾病產生過當連結及快速推論外,亦擔心大眾對精神疾病的誤解所產生的恐慌、排擠甚至是救護資源濫用現象,因此更想趁機表達台灣其實很努力營造、改善對精神疾病患者的友善關懷環境,藉由衛政、社政、教育及警政等單位合作,建立對病患者及家屬醫療照顧並重的社會支持網絡。
目前台灣的社會福利層面,新式身心障礙證明依據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重新檢視「身心障礙」定義。並非前往精神科就診即等同取得精神障礙證明,也並非每個患者都需要被迫強制就醫或隔離治療,目前僅針對有自傷或傷人之虞者,經2位專科醫師鑑定下才能強制住院;也不再公然註記慢性精神病文字,而是著重神經系統構造及精神、心智功能的評估,不再將身心障礙侷限於個人疾病及損傷,同時納入環境因素與障礙後影響,使服務提供者更貼近身障者的需求。
大多數人都曾經歷過懷疑自己或親友心理是否生病了的階段,焦慮、憂鬱、失眠是常見的症狀,建議可尋求專業醫療諮詢和鑑定,各縣市社區心理衛生中心亦有提供諮詢、心理諮商、社區衛教和關懷資源。在規律藥物及輔助治療情形下,精神疾病均可保持症狀穩定及減少腦部損傷帶來的傷害,但病情好轉仍需遵循醫囑持續服藥,貿然停藥容易造成復發。

關懷自己可從培養抒壓知能、規律的睡眠及健康飲食做起,將有助於穩定自我情緒,尋求專業資源亦可協助改善身心狀態,同時對於周遭的親友及鄰舍多點認識和關懷,讓冷漠的關係有點溫度,或許正是減緩恐懼的開始。(作者為社工師)
撇除街友刻板印象 以尊重之心對待人
【林家鴻專題報導】加拿大籍藝術家薛曼茲(Timothy Schmalz)近年製作裹著棉被躺臥在公園椅的「無家可歸的耶穌」雕像,引發熱議,有人認為侮辱耶穌,也有人認同上帝是與窮人、街友、社會邊緣人同在的創作理念。無可否認地,「上帝關心窮人」、「傳福音給貧窮的人」是聖經中重要的信息,街友是生存在社會最底層承受最深忽略的邊緣族群,耶穌的眼裡卻沒有階級,反教導門徒關心赤身肉體、飢餓的人最小弟兄就是服事祂。
骯髒、懶散是一般人對街友的刻板印象,然而事實上每個街友背後都有段不為人知的辛酸。不利的經濟環境是流浪的主因,包含景氣低迷、產業外移、廉價勞工引進衍生的高失業率,以及通貨膨脹、高房價等複雜的結構性問題,此外也常摻雜一些個人、家庭的因素,諸如家暴逃家、身心障礙、家庭失和、輟學、老人失依、更生人適應社會問題等。社會福利的缺乏使個人在缺乏家庭及社會網絡支持下,最後被迫流落街頭。
街友真的好吃懶做嗎?只等待社福團體救濟?2011年,台灣當代漂泊協會曾調查台北車站140名街友,發現45歲以下超達3成,有11%失業前當過老闆;他們工作比例超過7成,但大多只能從事幫房仲業舉牌、資源回收、出陣頭、清潔工等臨時又缺乏福利保障的「非典型工作」,體力透支往往換來低薪,近7成月收入少於3000元。長期「窮忙」於臨時工之間,微薄收入更讓租屋的心願始終難如登天。
上述提到「非典型工作」盛行被學者認為是加劇社會貧富差距兩極化的因素之一。這套1980年代隨新自由主義經濟全球化興起的人力雇用模式,雖然有利於雇主彈性運用人力、節省成本,卻犧牲勞工的基本權益。學者柯志哲將非典型工作區分為部分工時工、定期契約工、勞動派遣工、外包工等4類,其特色是低薪、就業不穩定、工時長、缺乏福利保障。
近年在大環境不景氣影響下,台灣除了企業,政府、醫院、學校為精簡人事支出也大量改聘非典勞工,引發不滿。去年非典就業人數已占全體就業人數比率近7%(78萬人),創歷年新高。美、日研究指出,非典工作讓失業者淪為街友的現象日益嚴重,並導致街友年輕化、青年貧窮問題。
近年政府借助非營利組織之力,在提供街友沐浴、供餐、盥洗、義診等「短期救助」的成效雖有進步,有助於扭轉大眾對街友的印象。然而,如何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以協助街友融入社區取代隔離思維、居住政策將街友納為扶助對象等面相,仍是亟待努力的目標。
建立公正社會的關鍵在於每個人都以尊重之心待人,貧困者的羞恥感是包括教會在內的整個社會給予的,人們習慣忽視和批評窮人,都將對貧困同胞的生理與心理產生負面影響,感到被羞辱後容易滋生敵意,遠離助人者、或消磨志氣,限制他們為自己與公益奮鬥的能力。
小學:主動出擊關懷弱勢邊緣者
【特稿/Koeh Iàn-lîm】筆者長年佇國小教冊,bat 遇著一寡弱勢、家庭功能欠缺個案。一般來講,學校每學期會安排親師座談會,予老師 kap 家長直接面對面交流,但通常學校感覺 khah 有問題 ê 學生家長出席意願真低,所以班級導師通常 ài koh 利用聯絡簿仔、電話、家庭訪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家庭問題。除了導師以外,學校學務處應當結合輔導教師輔導學生,了解高風險家庭背後因素。但實際上高風險家庭輔導效果有限,因為問題學生源自問題家庭,學校並無法度完全取代家庭功能。若是教育部欲深化學校家庭教育輔導,建議教育部提供國中小社工師編制,提升學校家庭教育人力資源。
無分都市、庄 kha,咱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分布全台灣,教會若有心欲關懷弱勢家庭,初步長執可透過學校註冊組長以及班級導師提著弱勢家庭名單,進行家庭探訪。續落來若準教會主日學 iah 是教會事工有兒童營、功課輔導,長執、信徒 thang 邀請 in 來參加,藉機會予 in 摸著福音,知影耶穌基督並無放棄 in,會長期陪伴 in、關心 in。
筆者今年遇著一 ê case,個案今年已經國小三年,學生今年2月定定佇上課中 chhoah 屎。一開始導師先處理,但問題無解決,轉予筆者處理,相連續2遍 chhoah 屎,chhōa 伊去便所指導學生擦 kha-chhng,但是伊猶原會佇課程中 chhoah 屎。
阮追蹤個案 chiah 發現學生家長無教伊有便意時 ài 去便所放屎,miss 過肛門期,家長嘛無教伊如何擦屎,是 chhōa 伊去便所間用水 chhiâng kha-chhng。學校了解問題源頭後,除了 chhōe 巧連智巧虎DVD指導學生放屎以外,koh 請學生家長毋 thang 幫學生 chhiâng kha-chhng。但是因為 in 厝佇學校邊,學生竟然走去厝裡搬救兵,原在無法度家己善後 chhit kha-chhng。到4月初7為止,學校進一步調查,發現學生 kiám-chhái 無法度控制糞口筋(括約肌)。
咱長老教會今年度宣教主題是「同心合一學基督,謙卑服事做忠僕」,這個案 in 厝正對面是一間教會,教會如何關懷弱勢邊緣者,予 in 主動來教會,解決人生問題,是教會亦是基督徒 ê 使命。

隨機 thâi 人事件代表社會破病,但是並無代表無救,咱回想耶穌被釘十字架,耶穌 ê 老母目 chiu 金金看耶穌死,三日後耶穌 koh 活。透過耶穌基督死 koh 活 ê 信息,咱再一次學習耶穌基督疼世間人、關懷弱勢者 ê 功課。(作者為台灣教師聯盟理事)
中學:信仰為基礎的生命教育課
【陳怡萱專題報導】「牧師,可以跟妳聊聊嗎?」「好啊,我們來約個時間。」類似對話在長榮中學時常發生,和其他學校最大的不同,因為長中是教會學校,校內幾位牧師除了負責「人生哲學」的課程外,也是學生的談心對象。面對家人、教會牧長甚至是同教會團契,有時候因為距離太近,反而難以對話,去輔導室又好像會被貼上某種標籤,因此學生特別喜歡找校牧室的牧師聊心事。
和其他長老教會的中學一樣,長中校牧室主要工作在於教授「人生哲學」,以基督教信仰為中心,逐步帶領國、高中生從自我探索到關心社會、文化及永恆的價值觀。人哲課每週一次,藉由聖經人物或事件與學生談信仰,長中校牧蕭怡君說:「相對於教育部製定的生命教育課程偏向佛道思想、比較『空無』,基督教信仰有一個具體的核心價值。」她認為人生哲學課程屬於「預防型」的教育,旨在讓學生知道世界很寬廣,面對困難時不必過於鑽牛角尖。
在長中當校牧2年多,學生最常找蕭怡君談的內容不外乎與家庭、人際關係與感情,多數的癥結在於「不懂得如何適當表達想法或情緒」,常因小事卻口氣不好而和人「互嗆」、「互看不順眼」。她指出,現在學生太常使用手機、網路,欠缺與真實世界的互動,在家裡,父母可能因工作忙碌而疏於對話,心裡有話說不出來、不知找誰說,以致動不動就「撂狠話」,或是把事情想得很複雜,「國、高中的青少年時期,更需要有人好好陪伴他們、聽他們說話。」
即使是教會出身的孩子,同樣會處於青春期的糾結。長中每週五放學後設有團契時間,歡迎校內各年齡層的學生自由參加。蕭怡君曾遇過一位教會長大的孩子,「雖然長期在教會生活,卻總覺得自己不配上帝的愛,因為常常做錯事,上帝可能會懲罰他……。」直到來參加團契,固定聚會加上與校牧聊信仰,才逐漸弄清楚──「上帝真的愛我」,開始坦然享受在信仰中。在教會長大的孩子往往容易習慣跟信仰有關的一切,反而遇到疑惑問不出來、不知道找誰問,蕭怡君說,長中團契正好成為「有點熟又不會太熟」的信仰環境,讓孩子有機會把「出生就認識的信仰」變成「真正屬於自己的信仰」。
長中團契活動豐富,從遊戲、詩歌敬拜、主題分享到談心時間都有,學生有機會在這裡認識不同年紀、不同群科的學生,也可以在輕鬆氣氛裡提問。蕭怡君認為這正是陪伴青少年最重要的環節,當他們願意向你提問、就是信任你,而藉著同儕影響力,一個拉一個,一個相信你,就會帶朋友來親近你。
因為無壓陪伴,學生常主動約牧師談心;團契致力讓學生感受基督的愛,即使是自由聚會,始終有約莫50人在團契中。曾有教會的孩子帶同學來參加,後來同學都信主,還在班上成立禱告會,蕭怡君覺得「很奇妙」。她說,和輔導室專業心理諮商不同,校牧室是「陪伴與傾聽」,想辦法得到孩子的信任,只要願意把話說出來,心中的結就有鬆開的機會。
大學:基督教大學之責任與實踐
【特稿/蔡維民】台北市內湖區日前發生4歲女童命案,震驚社會。事後女童母親受訪時表示:「這不能靠立法來解決,希望從家庭、從教育讓這樣的人消失在社會上。希望我們以後的子子孫孫不要再出現這樣的人。」許多類似舊案又被翻了出來,社會等於把過去驚悚案件再複習一次,也引發了司法瑕疵、死刑存廢、殺幼條款、社會安全、監所逃避、潛意識復活、反社會人格……等議題的多方討論。
作為大學教育者,我開始反省,行凶者都已成年,或許當中有些人並未接受大學教育,但是以現今教育普及程度來說,許多人最後接觸到的教育應該就是大學教育。而我對於教育過的學生,是不是敢掛保證說:我的學生絕不會出現這樣的人?就我所知,隨機殺人者常非逞兇鬥狠、素行不良;而往往是無前科,但人格違常,鬱鬱寡歡,甚至有些自戀。在基督教學校教書,從我們學校出去的學生,除了專業知識外,又有什麼與別的學校畢業生不同呢?
真理大學希望培育出的學生,不只具有謀生能力,更具有生活能力。因此特別強調「真理」、「愛」與「服務」,推動「全人教育」。我們期待透過營造家庭般溫暖的學習環境,給予多元全面的博雅知識與服務實踐,加上靈性氣氛的薰陶,讓學生能夠具備最基本自我覺察並融入社會的能力。
以下分別敘述:
一、家庭般的關懷輔導制度:家庭就是孩子們社會化的第一個場所,因此在孩子社會化過程中,家庭成員扮演啟蒙者。相對於其他社會機制,家庭是最讓人安心的學習場域。學校透過「雙導師制─導師生下午茶─系家族─宿舍學習小組」的機制,努力營造如家庭般的學習環境。
二、多元全面的通識教育:相對於部分學校「通識職訓化」的做法,真理大學堅持通識博雅教育應涵蓋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知識。「自然永續─社會人文─生活技能」是真理大學通識課程設計的三大面向,搭配「在地藝文關懷」課程,同時要求各系都需設立「專業服務學習」課程,期待學生能因此具備「人道─幽默─謙遜」的3H人格。
三、校牧室的靈性塑造:作為基督教大學,校牧室的重點工作是「關懷」。學校等同獨立「牧區」,校牧需對該牧區中的基督徒師生進行「牧養」與「關懷」,同時對非基督徒師生展現基督徒的「見證」,以收宣教之效。而最好的見證是「關懷」。透過校園福音活動及團契工作,基督教大學讓學生感受到靈性氛圍,也多了些靈性氣質。
我曾研究過國內基督教大學的教育理念,共通的特色是「以基督教信仰精神為教育基礎,強調『全人教育』、『服務』、『融通』與『前瞻』的教育實踐」。我相信只要是教會學校,都會以基督真理發展出各自培養學生人格的學習與輔導機制。我也期待這樣的理念能得到更多家長認同,讓更多年輕學子在基督的愛中受到造就。(作者為真理大學副校長)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