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鼓浪屿教会学校培养的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林巧稚医生

林巧稚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也有“万婴之母”的外号。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被誉为“东南亚的一颗海上明珠”、“钢琴之岛”、“音乐之乡”的厦门鼓浪屿。当人走上该岛屿的东南部,在漳州路与复兴路之交的一片苍松翠绿环抱中的一块高地上,一尊汉白玉雕成的林巧稚塑像将映入眼帘。这是厦门市政府为纪念林巧稚大夫而修建的“毓园”,寄托了人们对这位医学家、中国妇产科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崇高品德与精湛医术的怀念。

林巧稚是于1901年出生在鼓浪屿。5岁时,母亲不幸去世,其父林良英担负起照顾孩子的责任。他是个虔诚的基督徒,在林巧稚小的时候,就经常带她上教堂,给她讲《圣经》故事。基督信仰抚慰了这颗受伤的心灵,更深深地扎根其中。

教会十分注重女子教育,认为妇女都是孩子的母亲,她们负有孩子启蒙的责任,如果缺乏应有的文化知识,很难培育出健全的下一代,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发展。因此教会人士积极在鼓浪屿创办女学,提高了妇女地位,使她们得到了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也为社会培养了不少杰出人才。

林巧稚从小就接受了良好教育,为日后的成就打下坚实的基础。她5岁时,进入英国长老会开办的怀德幼稚园。10岁进入厦门女子师范学校。在此,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Carling)。卡琳不仅教学严谨,学生们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她还将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等教导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也对林巧稚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品格十分欣赏。因此,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基督徒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基督的爱。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母亲因患宫颈癌过早去世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母亲饱受病痛折磨的影像始终在她的脑海里徘徊。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1921年,她高中毕业后不久,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离开厦门,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参加考试。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笔答问题时,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

林巧稚回到厦门后,将考场的经过告诉了家人、朋友,她觉得录取无望,因为救人而没有完成英语考试。他的父亲说“你这样做是对的,救人最要紧”。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学校为表彰她的优异成绩、热心公益以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行,授予她最高荣誉奖”海文奖”。毕业后,她为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此后经过不断进修,她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林巧稚医术精湛,诊治了不少疑难杂症,使很多产妇转危为安。有一次,一位外国医生在为一个高危难产的产妇做手术。手术进行到一半时,外国医生摇了摇头,表示无能为力,决定放弃抢救。林巧稚不忍心两条生命就这样逝去,她义无反顾地接过洋医生手中的产钳,沉着泠静、专心致志地进行手术,经过不懈努力,终于使母子脱离了危险。

林巧稚有个出诊包,是为救治穷人服务的。在一个雷电交加的秋夜,忙碌了一天的林巧稚刚躺下休息,忽然听到门外的铃声响声,她马上意识到有产妇的生命垂危。她立刻从床上爬起来,冒着风雨,与病人的丈夫赶到低矮的病患家中。经过紧张的抢救,母子终于度过难关。当婴儿的啼哭响起之时,产妇的婆婆与丈夫跪在林巧稚面前,一声不响。林巧稚这时才环顾下四周,知道这是个一贫如洗的家庭。心中的怜悯油然而生。她打开出诊包,将几张钞票放在桌子上说“什么都没有人命要紧啊,钱不多,留下给她买点吃的,有事再叫我来,不要耽误了。”这种事情在林巧稚的从医生涯中时有发生,因此很多人在传诵。“林大夫是天底下打着灯笼也找不到的好心人啊。”

在其六十年的医务生涯中,林巧稚除了做研究和带学生外,还亲自接生了五万多婴儿。很多父母以 “林”字给孩子命名,例如”念林”、”爱林”、”敬林”、和”仰林”等等,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20世纪50年代后,林巧稚先后担任中华医学会副主席(首位女性副主席),北京妇产医院院长,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等职,并且还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

1958年,林巧稚在北京组织医护力量对80万妇女进行了妇科普查,尤以宫颈癌作为普查的重点。在其带动下,上海、广州等大城市也相继进行了类似的普查。此后,妇女罹患宫颈癌的比率大大下降,孕妇开始受到医疗监护,妇女孕育期也开始享有产假。

文革期间,协和医院被改名为”反帝医院”,林巧稚也受到冲击。她被剥夺了主任医生的职务,成为一个每天推着四轮小车给病人打针、送药、洗便盆的老护士。但她仍以基督的爱心,以当年她培训护士时所说的话去做事:”当你怀着基督的爱去做这些事,就不会觉得每天的工作琐碎、无聊、没出息了”。文革后期,在林巧稚的主持与参与下,全国各地农村建立了医疗卫生网,培训了大批的农村”赤脚医生”和接生员。大大缓解了农民看病难的问题。

1980年,林巧稚因患脑血栓入院治疗,住院期间,林巧稚在接受《中国青年报》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一名医生,经历了太多的生死。我不怕死,《圣经》上说:’我必往祂那里去'”。在世上的最后岁月里,林巧稚仍抱病参与编写《妇科肿瘤学》、《家庭育儿百科》和《农村妇幼常识》等书。林巧稚毕生对妇产科学许多领域进行了探索和研究,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以及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安息。在遗嘱里,她把自己的全部遗产捐赠给北京的幼儿园和托儿所,并请求归葬故乡鼓浪屿,因为“我是鼓浪屿的女儿,我常常在梦中回到故乡的海边,那海面真辽阔,那海水真蓝、真美……”

注:本文为特约/自由撰稿人文章,作者系厦门一名基督徒,文中观点代表作者立场,供读者参考,福音时报保持中立。欢迎各位读者留言评论交流!来源:福音时报

摘自维基百科

林巧稚(1901年12月23日-1983年4月22日),又名林丽咪[2]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鼓浪屿(今厦门市思明区鼓浪屿)人,中国妇科产科医生医学科学家。

她是北京协和医院第一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及中国科学院首批学部委员中唯一的女性。林巧稚虽然终生未嫁,但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也有“万婴之母”的外号[3]。她在胎儿宫内呼吸、女性盆腔疾病、妇科肿瘤新生儿溶血症等方面的研究做出了贡献,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早年生涯[编辑]

1901年12月23日(光绪二十七年),林巧稚出生于福建厦门鼓浪屿的一个基督徒家庭,是林家的第三个女儿。因第二天夜晚就是圣诞夜,作为基督徒的父亲视这个女儿为上帝赐给林家的圣诞礼物,故给她取名叫“巧稚”,有“灵巧而又天真”之意[2]。1906年,林巧稚的母亲因患子宫颈癌去世,此事对林巧稚产生了巨大影响。

1908年,林巧稚进入蒙学堂(女子小学校);之后,就读于鼓浪屿怀仁学校(鼓浪屿女子高中)[4]。3年后升入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因品学兼优,毕业后留校任教[5]

林巧稚的父亲早年在新加坡读大学,是一个受过现代教育的归侨,林巧稚从小就跟父亲学习英语,再加上幼年被父亲送入外国人所办的幼儿园读书,因此可以讲一口流利的英语。中学时期,学校一位基督徒老师博学多识、谦卑柔和,平等对待所有人的行为给林巧稚带来很大震撼。加之家庭的熏陶,林巧稚后来成了一名虔诚的基督徒,不仅笃信基督教“爱人如己”的信条,也立志奉献自己,用自己的一生践行主爱,彰显主耶稣甚督的荣光。

在鼓浪屿高等女子师范学校(厦门女子师范学校), 她遇到了恩师——玛丽·卡琳小姐(Miss Mary Carling)。卡琳不仅教学严谨,学生们从她那里学到了很多当时世界先进的科学文化知识。她还将耶稣基督“爱人如己”等教导传授给她的学生。林巧稚在学校耳濡目染了卡琳虔诚的信仰,谦卑柔和、博学多才等品性。卡琳也对林巧稚的聪明、勤奋、诚实、责任感等品格十分欣赏。因此,卡琳成为了林巧稚的良师益友。她给林推荐了圣女小德兰的《心灵小史》以及圣方济各祷文等,这些关于信仰的书籍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她认识到基督徒用爱所作的哪怕只是些平凡的琐事,同样能够成就非凡的事业,因为他(她)见证了基督的爱。林巧稚因此确立了人生的方向、道德观和价值观。

民国时期[编辑]

母亲因患宫颈癌过早去世深深地影响了林巧稚,母亲饱受病痛折磨的影像始终在她的脑海里徘徊。1910年美国医疗传教士郁约翰为了救治病人而献出自己的生命,这件事感动了很多鼓浪屿人。早年的这些经历使她很早就树立了当一名医生,服务病人,解除他们痛苦的志向。1914年,林巧稚受洗,正式加入基督教。1921年,她高中毕业后不久,从卡琳小姐那里得知北京协和医学院在全国招收25名学生的消息,于是她决定前往应试。在卡琳和父兄的支持下,林巧稚离开厦门,到上海的一所教会学校参加考试。她顺利地完成几门科目的考试,最后一科是英语笔试。正当她聚精会神地笔答问题时,一位女考生因中暑而昏倒,监考老师一时不知所措。林巧稚见状,立刻放下考卷对这位女生进行施救,直到她恢复正常为止。但她却因此耽误了考试时间,试卷未能完成。

林巧稚回到厦门后,将考场的经过告诉了家人、朋友,她觉得录取无望,因为救人而没有完成英语考试。他的父亲说“你这样做是对的,救人最要紧”。一个月后,林巧稚意外地收到学校的录取通知书,原来监考老师将她舍己为人的事迹写在英语试卷后面呈报上去,校方深受感动,结合此前的优秀成绩,决定录取这位品学兼优的学生。20岁的林巧稚如愿以偿地进入北京协和医学院读书。

经过8年的刻苦学习,林巧稚终于在1929年6月毕业并获医学博士学位,被聘为协和医院妇产科大夫,为该院第一位毕业留院的中国女医生。学校为表彰她的优异成绩、热心公益以及关心他人的美好品行,授予她最高荣誉奖”海文奖”。毕业后,她为北京协和医院所聘用,成为该院第一位女住院医生。此后经过不断进修,她成为协和医院首位中国籍妇产科主任。

1932年,林巧稚到英国伦敦医学院(英语:Barts and The London School of Medicine and Dentistry)和曼彻斯特医学院(英语:School of Medicine, University of Manchester)进修深造。1933年,林巧稚到奥地利维也纳进行医学考察。1939年,林巧稚到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英语:Pritzker School of Medicine)深造。1940年,林巧稚被美国方面聘请为“自然科学荣誉委员会委员”。同年回国,继续供职于协和医学院,不久升任妇产科主任,成为该院第一位中国籍女主任。1941年底,北京协和医院因太平洋战争关门。1942年,林巧稚在北京东堂子胡同开办私人诊所。后来,林巧稚担任了中和医院(前身为中央医院,现在为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妇产科主任。1946年,林巧稚受聘兼任北大医学院妇产科系主任[7]。1948年,林巧稚返回协和医院,并在此工作直至去世。

共和国时期[编辑]

1953年,林巧稚出席在奥地利召开的世界32个国家参加的世界医学会议,会后访问了苏联。1959年,林巧稚当选首届中国科学院唯一的女学部委员,并被任命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8]。1965年,林巧稚主持中华医学会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

这一期间,她带领学生针对葡萄胎、子宫绒毛膜上皮癌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总结协和医院从1948年7月1日到1958年12月底接受的158例滋养细胞肿瘤患者的案例之后,她们发现27例恶性葡萄胎中有24例发生了远处转移,86例良性葡萄胎中也有9例发生了远处转移。这一发现推翻了外国专家分析200例葡萄胎病例后得出的良性葡萄胎不转移的结论。此外,在北京市政府的支持下,林巧稚在1958年组织对22处居民地段、27所学校、83个机关单位的7万多29岁以上妇女进行了抽样检查,开始着手对妇科疾病的流行病学进行调查。为了降低新生婴儿死亡率,防治宫颈癌等疾病,林巧稚还撰写了通俗读物《家庭卫生顾问》。

文革期间,协和医院被改名为”反帝医院”,林巧稚被划为“重点改造对象”、“反动学术权威”,被发配到协和医院病房做护工。[9]1969年4月中旬,协和医院革委会宣布“解放”林巧稚。1971年2月6日,周恩来总理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一个会议上亲自接见林巧稚。[10]

1972年,林巧稚任副团长率中华医学会代表团出访美国、加拿大。1973年,受聘为世界卫生组织医学研究顾问委员会顾问,任期5年,至1977年。1974年,林巧稚任中国友好参观团团长率团出访伊朗,同年赴日内瓦出席世界卫生组织召开的医学顾问委员会会议,会后考察了瑞士、法国。1978年12月,林巧稚和楚图南率中国人民友好代表团赴西欧四国访问,在英国患脑血栓后返回[11]。1980年12月2日,林巧稚病情加重被送进医院,病重期间仍然坚持写完了《妇科肿瘤》一书[7]

1983年4月22日,林巧稚在北京协和医院病逝。林巧稚在辞世时的遗嘱有3项内容:将积蓄3万元人民币捐献给医院的托儿所、遗体供医学解剖用、骨灰撒在故乡鼓浪屿的海上[12]

纪念[编辑]

鼓浪屿毓园林巧稚纪念馆

林巧稚逝世后,厦门鼓浪屿于1984年建造了名为“毓园”的林巧稚纪念馆[4]中华人民共和国邮电部于1990年10月10日发行的《中国现代科学家邮票》第二组中的医学家即为林巧稚[13]中国青年出版社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福建科技出版社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2年分别出版了纪实文学《林巧稚传》。中国和平出版社百花文艺出版社也分别出版了《林巧稚》。

2009年9月14日,林巧稚选入“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7]

贡献[编辑]

林巧稚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开拓者之一,她在临床、科研和教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

计划生育[编辑]

1956年,林巧稚在青岛疗养时,向毛泽东面陈过必须控制人口发展的建议。当时中华医学会召开第一届妇产科学术会议,她作为学会主任委员、会议主持人,根据周恩来指示,提议计划生育议题[14]。1957年,马寅初在全国人大第一届四次会议上,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性问题。林巧稚与王叔贞等人联名,作了关于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书面发言,从医学的角度进一步阐明控制人口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并提出了实行计划生育的措施和方法。1960年代,她成立了科研小组,承担国家重点课题研究及避孕药具鉴定,其指定的避孕药剂量,成为中国大陆口服避孕药的标准剂量。研究小组与北京妇产医院合作研制成功的金属、塑料混合型避孕环——北京型宫内节育器因避孕效果好,最后在全国被推广采用[15]

宫颈癌[编辑]

宫颈癌是妇科的多发病,由于早期不易被患者察觉,到临床就诊时往往已入晚期[16]。林巧稚提出在北京地区进行子宫颈癌普查,开展基础性的调查研究[17]。1958年,在张臣芬合作下,制定了普查方案,选定北京市东城区作为试点,获得50000人的大量调查资料。接着,在妇产医院的参与下,扩大调查范围至近90000人的资料。其结果于1960年以“北京市88988居民区子宫颈普查结果初步报告”为题,发表在《中华妇产科杂志[18]。根据北京地区的经验,中国20个城市,相继对110余万、25岁以上适龄妇女进行了检查。患病率为145/100000,这也是当时全国范围内最大的一次妇科普查[15]

在此基础上,林巧稚团队对子宫颈癌的诱发原因进行研究,并使得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大幅度下降[19]。据北京地区的统计资料,1972至1976年,发病率仅为1958至1959年的14.3%;早期癌在子宫颈癌中被发现的比例,由5.5%提高到43.7%,上升了8倍[20]

绒毛膜癌[编辑]

1958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妇产科成立了绒毛膜癌研究组,由宋鸿钊任组长,开展绒癌药物治疗的系列研究。至1978年,该研究组创制出大剂量多途径用药方法,使大多数病人得到根治。从协和医院收治的病例的统计结果来看,治愈率从1959年的10%,提高到1978年的80%以上;恶性葡萄胎的治愈率几乎是100%。研究成功的通过脑动脉或鞘膜内注射化学药物的治疗方法,使脑转移的绒毛膜癌病人死亡率,由过去的100%,下降至30%以下[15][21]

基因诊断[编辑]

由于遗传或其他原因,产科胎儿经常出现无脑脑积水开放型脊柱裂肺发育不全先天性心脏病腹裂等先天性畸形缺陷。1977年,林巧稚在协和医院建立中国首家遗传病产前诊断咨询门诊和遗传病实验室[22]孙念怙配合成立了专门的研究组,开展了细胞遗传学、酶学到分子遗传学的胎儿产前诊断。其《羊水细胞培养》获1981年卫生部科技成果一等奖。《早孕绒毛诊断胚胎染色体异常》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预防性优生》获1986年计划生育委员会科技进步二等奖;《血友病的产前基因诊断》获1991年卫生部科技进步二等奖[23]

新生儿溶血症[编辑]

林巧稚还首创在中国开展新生儿溶血症的换血治疗[20]。1962年,林巧稚及同事们通过全身换血术,将脐静脉换血治愈一名患有溶血症的新生儿,此例是中国首次成功治愈新生儿溶血症的案例,其治疗方法也迅速在全国推广[15][24]

评价[编辑]

林巧稚一生未婚,没有自己的儿女,却亲手接生过五万名新生儿。接生的孩子里,很多名字里都带一个“林”字,这是众多普通妇女对林巧稚这位“万婴之母”的感恩。她对病人高度负责,教育妇产科所有的人,“救活一个产妇、孕妇,就是救活了两个人”[25]。许多孕妇为了感谢她的救命之情,把林巧稚大夫新手接生的婴儿起名“念林”、“爱林”、“敬林”、“仰林”等名字,以示对林巧稚的永久纪念[4]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