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的探討

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的探討

何國萍 基督教教育研究院

踏進廿一世紀,當世界各地(包括香港)正進行教育改革之際,基督教學校當作 何反思?本文的目的在於引發基督教教育工作者探討以下問題:為何要建立基督教學校 文化?建立怎樣的基督教學校文化?如何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此外,本文亦提供一些 具體可行的參考資料,藉以推廣基督教學校文化,使基督教學校能提升學校效能,更好 地培育下一代(學生)。

An Investig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hristian School Culture In the beginning of the 21st Century, many countries (including Hong Kong) are undertaking education reform. What reflection should Christian schools have?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initiate Christian school workers to investigate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Why do we need to develop Christian school culture? What kind of Christian school culture should we develop? How should we develop Christian school culture? Furthermore, this paper also provides some practical references for Christian schools, so that Christian school culture can be promoted, school effectiveness can be improved, and our next generations (students) can be better educated.

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的意義

耶穌基督在馬太福音中曾以鹽與光的比喻教導門徒應對世界發揮良好的影響(太五 13-16)。 史托德(1994)也指出基督徒要從世界當中分別出來,並認為在教會悠久而起伏的歷史 中,最大的悲劇也許莫過於傾向順從那佔優勢的社會文化,而不去推展基督教文化。因此,基督 教(包括天主教及更正教)學校既是由基督教辦學團體或教會所興辦,也當發揮為鹽為光的功效, 俾能對社會發揮更大影響力(貢獻),以榮神益人。

另一方面, Purkey & Smith (1983) 曾指出一所學術上有效能的學校,具有顯著的文化:一 個結構、過程、價值氣氛和規範引導教師和學生走向成功的教學和學習。 Deal & Kennedy (1983) 亦指出強勢的學校組織文化可提供內在凝聚力,使教師教學,學生學習更容易,而且學校其他人 員也會有助於教學的進步,因而能提高教育生產力。鄭燕祥(1995)也認為學校組織文化是維持學 校整合團結的基本要素,強的學校文化有鮮明的學校教育理想,團聚校內成員的精神和力量,朝 向學校目標努力;同時,學校文化又社化新的成員(學生或老師),使他們認同已存的價值和理想, 以這學校為榮,同樣投入學校工作。故此,強文化的學校應有更佳的成員工作表現,而顯出在各 指標上的學校效能也應較佳。

因此,在踏進廿一世紀,當世界各地(包括香港、中國、台灣、美國)正進行教育改革之際, 基督教學校應致力建立優良而具有特色的基督教學校文化,以提升學校效能,更好地培育下一 代,榮神益人。根據香港教育署統計組資料顯示,於 2001 年 9 月 30 日香港有 883 間基督教學校 (包括天主教及更正教的中學、小學與幼稚園,約為全港學校的一半)。本文的目的在於為基督教 學校提供具體而可行的參考資料,藉以推廣基督教學校文化,貢獻社會。

基督教學校文化的界定

要建立怎樣的基督教學校文化?本文所探討的,不是一般的學校文化,不是一般的基督教或教會 文化,而是兩者都需要顧及的基督教學校文化。因此,此等文化必須同時符合以下三項條件:

一、 符合文化的定義 「文化」一詞,定義極為紛歧,至今尚未有一致的看法,因此本文所選取的是 以下兩個較切合學校文化所用的定義: 1. Griffin(1990):組織文化是指組織的一套價值,協助組織成員了解組 織的目標、 作法及組織所認為重要的事。 2. 吳清山(1998):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經過其內在運作系統的維持與外在環境變化 的互動之下,所長期累積發展的各種產物:信念、價值、規範、態度、期望、儀 式、符號、故事和行為等,組織成員共同分享這些產物的意義後,會以自然而然 的方式表現於日常生活之中,形成組織獨特的現象。

二、 源於聖經,並為神所重視 基督教學校文化必須源於基督教,然而不同宗派卻有著不同的傳統文化。因此 本文直接從聖經中找出神所重視的教導作為準則。 3

三、 必須與能提升學校效能有關 基督教學校文化,不單與基督教有關,也必須與學校有關。而建立基督教學校 文化的目的之一是要提升學校效能,因此,此等文化將局限在「與提升學校效能有關」 的範疇內。 對於學校效能的評估,一直以來都很有爭議性,因為它涉及一些很難獲得一致答案 的基本問題:「甚麼標準」、「誰的標準」、「誰做評估」、「如何進行」等(鄭燕 祥,1995)。雖然如此,不少學者曾致力進行有效能學校研究之探討與分析,並歸納 出一些有效能學校之特徵或要素,如強烈的學生親密感、高度的教職員間同心協力、 經常和不斷地與家長溝通、良好的學校文化、明確的目標、教職員的進修與發展等 (McCormack-Larkin & Kritek, 1983; Davis & Thomas, 1989; Levine & Lezotte, 1990; 吳 清山, 1998)。有些學者亦綜合出影響學校效能的文化要素,如同心協力、高度期望、 明確支持等(Saphin & King, 1985; Gorton, 1987)。

基於以上所述,筆者謹將基督教學校文化嘗試界定如下: 基督教學校文化乃基督教學校成員根據聖經的教導,經一段時間發展而成的產物:信 念、價值、規範、態度、期望和行為等,此等產物皆有助提升學校效能,有助達成學 校所預訂的目標。

具有特色的基督教學校文化

本文嘗試結合聖經的教導及相關的學校效能研究,整理出以下幾項優良而具有特色的基 督教學校文化,供學校參考。 一般來說,在學校內之成員主要包括學校同工(校長、主任、教師、職員)及學生。然而 教養子女是父母的責任(弗六 4; 申六 6-7),教師只是受託協助他們完成責任而已(彭孝廉, 2000)。因此,家長也當被列入學校成員之內,而學校文化所涉及之有關成員便應包括學 校同工、學生及家長。

一、植根於基督大愛的互愛文化 聖經很重視愛。首先愛是神的本性(約壹四 8,16),也因為神愛世人,才有基督在十字架 上捨身流血的救贖(約三 16;羅五 6-8)。愛也是聖靈所結的九種美德之首(加五 22),能推動 其他美德,並賦予意義,使生命變得更豐盛(西三 14)。耶穌更將律法總結在愛神和愛人兩 條最大的誡命中(可十二 29-31),並賜給門徒“彼此相愛"的新命令(約十三 34-35)。保羅 在哥林多前書十三章將這種神聖的愛的真義及重要性詳細述說出來,並在最後一節宣稱: 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 鄭石岩(1994)在《教師的大愛》一書指出,今天的教育最缺乏的是愛而不是設備和資 源;教育上最需要的是教育工作者必須有一顆開放的愛心,能了解孩子,和孩子同理互動, 才能有效協助孩子學習及做生活調適,給予溫馨和安全感,引導其心理成長。 4 筆者從二十多年的教學生活、家庭生活及教會生活中,深深體會到人與人之間彼此 相愛的關係是非常重要的。真愛可推動一個人為對方的好處而努力及付出代價;被愛的人 可以為對方的愛所感動而奮發自強,並以愛去回應對方。Levine & Lezotte(1990)及吳清山 (1998)亦指出和諧的學校氣氛是有效能學校特徵之一。愛既能帶來彼此接納、互勉互勵, 因而使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和諧美好,因此,筆者深信互愛的文化必能提升學校效能。 聖經清楚指出:「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四 19)「我們應當彼此相愛,因 為愛是從神來的。」(約壹四 7)耶穌更鄭重地說:「我賜給你們一條新命令,乃是叫你們 彼此相愛。我怎樣愛你們,你們也要怎樣相愛。你們若有彼此相愛的心,眾人因此就認出 你們是我的門徒了。」(約十三 34-35) 綜合以上所述,筆者認為基督教學校應當致力建立『植根於基督大愛的互愛文化』, 讓教師、學生和家長一同體驗神的愛,並學習耶穌基督愛人的榜樣,彼此相愛,互勉互勵, 使學校和家庭生活更和諧美好,教與學方面更積極愉快!

二、在主裏同心配搭的協作文化 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很少教師能擁有足夠的知識和技能,在每個學習領域中教導學 生,讓他能均衡成長。因此教師間(甚至是聯同家長)的協作教學是必須的了。 從學校的角度而言,教職員間的同心協力和合作精(McCormack-Larkin & Kritek, 1982; Levine & Lezotte, 1990) 、家長的參與及支持 ( Levine & Lezotte, 1990; 吳清山, 1998) ,都是有效能學校的特徵。此外,Saphier & King (1985) 更列出同心協力-學校教職員相互協助,乃十二項能影響學校改進的學校文化之一。 聖經清楚指出,在教會裏神給每個信徒都有不同的恩賜及職份,最重要是能各盡其職、 彼此配搭,讓信徒皆得著成長,教會得著建立,神的名得著榮耀(弗四 11-16; 林前十二 12-27)。另方面,聖經亦很強調信徒要有效地配搭事奉,必須要同心合一,而基礎是在具 有同一信仰及順服同一位主上(林前十二 4-7; 弗四 1-7)。陳終道(2000)也指出,亞摩司書三 章三節所說「二人若不同心,豈能同行」,不是偏重人與人之間的同意,而是人願意與神 同心,行神所吩咐,所喜悅的事。 因此,基督教學校應致力建立『在主裏同心配搭的協作文化』,使教師、職員及家長都 能了解及認同學校的教育理念及目標,並發揮神所賜的恩賜,彼此配搭,按聖經真理完成 神所託付教育下一代的使命。

三、為基督忠心奮進的教學文化 一個人無論在學習上或工作上要有成就,勤奮努力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耶穌基督在 「才幹的比喻」中(太廿五 14-33)清楚指出神賜給人不同的才幹或潛質,人的才幹有多少並 不重要,最重要是如何使用。神不會要求人所沒有的才幹,但神卻要人盡其才。因為人的 才幹可以不同,但在努力上卻可以相等。因此,期望每個人(包括學生和教師)在某方面都 有同樣卓越的成績是不恰當的,但每個人都可以決心善用神所賜的才幹或潛質,在應有的 角色或崗位上勤奮努力,改進及發揮自己。「所求於管家的,是要他有忠心。」(林前四 2)這是神清楚而又合理的要求。 5 另方面,聖經很清楚教導信徒做事(當然包括教學與學習)的態度和動機:「所以你們 或吃或喝,無論作甚麼,都要為榮耀神而行。」(林前十 31)「無論作甚麼,都要從心裏作, 像是給主作的,不是給人作的。」(西三 23)「不要只在眼前事奉,像是討人喜歡的,要像 基督的僕人,從心裏遵行神的旨意。甘心事奉,好像事奉主,不像事奉人。」(弗六 6-7) 因此,教師努力教學,不是為要討好學生、家長或校長,不是為要博取升職的機會,而是 為基督而作,為榮耀神而行。學生努力學習,不是單為了考取好的成績,入讀好的學校, 而是要努力裝備自己,使日後能發揮神所賜的才幹或潛質,去貢獻社會,榮耀基督。 《明報》「enabler 21 現代精英點將錄」(2000 年 3 月 13 日)記載,康柏(Compaq)電腦 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楊思毅入行二十多年,曾經跌過,氣餒過,但最終就是憑著「勤力」 和「忠誠」這兩大要素取得成功。筆者認為基督教學校更應努力建立『為基督忠心奮進的 教學文化』,讓教師和學生(甚至家長)在教與學上能為主忠心努力,一同成功,見證榮耀 主。

四、凡事積極信靠神的祈禱文化 祈禱、信靠神明顯是聖經重要的教導(帖前五 16-18; 弗六 18; 腓四 6-7)。耶穌也經常作 出禱告的教導(太六 5-15; 七 7-11; 十八 19-20; 可十四 38; 路十八 1-14; 約十五 7)和榜樣 (太廿五 36-39; 可一 35; 路廿三 34; 約十七 17)。初期教會的信徒同心合意地恆切禱告(徒 一 12-14),也是教會信主人數迅速增長的主要因素之一。 從教育方面看,雅各書一章五節也教導我們可以向神求智慧,而所羅門王向神求智慧 便是著名的例子(王上三 4-28; 代下一 7-17)。彭孝廉(2000)更強調基督教教育工作是一項屬 靈的工作,必須有屬靈的力量才能完成。 因此,基督教學校應建立具有特色的『凡事積極信靠神的祈禱文化』,讓神介入學校 教育工作中發揮奇妙的果效,使祂的名字得著高舉。

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的模式及方法

組織文化是一個組織經過其內在運作系統的維持與外在環境變化的互動之下,所長期累積發 展的各種產物(吳清山,1998)。此外,文化亦是個人所承受,並傳授的社會遺產,是為了一個或多 個目的而計劃,並努力創作下才能形成的(尼布爾,1979)。那麼應如何有計劃地建立基督教學校文 化呢? 聖經記載了耶穌如何將天國的福音傳遍世界的方式,Ford(1991)稱之為滲透式(Infiltrating Style)的小眾策略(Minority Strategy):耶穌先呼召十二門徒(從中更集中在彼得、雅各和約翰三人 身上),然後培訓他們,以生命影響他們的生命,使他們認識及認同天國福音的道理,再差遺他 們將這道理傳揚開去,從耶路撒冷、猶太全地、撒瑪利亞,直到地極(徒一 8)。四福音亦清楚顯 示耶穌建立門徒生命及塑造門徒價值觀的主要方法是透過榜樣(約十三 1-17, 34)和教導,而教導 中特別著重比喻法和故事法(太十三; 可四; 路十 25-37,十五, 十六 19-31)。

筆者認為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亦可參考這種滲透式的方法,此種滲透模式包括以下幾個重 點: 1. 成員皆須從聖經中學習,特別是耶穌的教導和榜樣。 2. 由學校同工(校長、主任、教師、職員)開始,特別可先集中在校長和主任方面,大家認 同、承受後,便以身作則,有計劃地透過不同活動或途徑,先傳遞給教師及職員,再 傳遞給家長及學生。 3. 活動或途徑須多元化,應重視在聖經中學習、以比喻和故事作教導、詩歌和見證分享 等。 4. 此等學校文化可與其他學校分享,使能繼續擴展開去。 其他學校 圖 1 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的滲透模式 以下謹就上述四項基督教學校文化提供一些活動/途徑,作為參考,並盼能產生『拋磚引玉』 的果效。

一、 整體方面 1. 舉行各類型團契 (教職員團契、學生團契、家長團契),一同從聖經中學習,彼此 分享、互勉、禱告 (來十 24-25)。 2. 組織各類型的祈禱小組 (3 至 4 人一組),學習禱告的功課,體驗禱告的大能。 家長、學生 學校同工 (校長、主任) 聖經真理 (耶穌的教導 及榜樣) (教師、職員) 7 3. 將有關以上學校文化的重要經文標貼於當眼處。 4. 每年可以一至兩項的文化作為學校的主題,推行為期兩星期至一個月的全校性活 動。 5. 將學校的辦學宗旨及教育目標清晰地記錄在教師手冊、家長手冊及學生手冊中, 並經常透過不同場合作教導、分享和互勉。 6. 校方可多購買基督教教育、讀經及禱祈的材料,以供同工、家長及學生參考。 7. 透過獎勵計劃鼓勵勤奮及有增值表現的學生、教師及家長,亦可在適當場合讚賞 學生勤奮努力的表現。

二、 同工方面 1. 所聘請的校長、主任、教師及職員必須認同學校的辦學宗旨及教育目標,並接受 基督教教育培訓,樂於與學校合力完成教育使命。 2. 在每天上課前安排 20-30 分鐘靈修時間,讓同工在事奉前先親近及倚靠神,支取 智慧與力量。 3. 校董在經濟、禱告、人事安排,甚至住宿方面支持校長,讓他能安心、努力地帶 領學校同工,實現學校的教育抱負及使命。 4. 校長在教學安排、進修及禱告方面支持教師,讓他們能發揮所長,同心配搭,積 極幫助學生成長。

三、 學生方面 1. 在早上上課前之集會或早會中為該天的教學及社會、世界大事公禱。放學前,任 課老師或基督徒同學在班上領禱,為該天教學感恩,為課後生活代求。 2. 班主任亦可為班內學生(由基督徒學生開始)組織祈禱小組,彼此守望、代求。 3. 重視因材施教的原則,按學生的需要和能力,採用適當的教學語言、課程、活動、 作業和評核方法,並創設適當的學習環境,使學生有興趣學習,獲取成功。成績 表內應重視(列出)學生在勤學方面的評核。 4. 培訓高年級學生輔導低年級學生學習及成長。

四、 家長方面 1. 入學前可透過展覽、座談會及面談,讓家長認識並認同學校的辦學宗旨及教育目 標,並願意積極與學校配搭,承擔教育子女的責任。 2. 成立學校及家庭合作委員會統籌以下事工: (1) 家長教師會 – 負責家長與教師之聯繫及配搭,以強化協作文化。 (2) 家長中心 – 負責家長教育事工,如培訓課程、講座、小組、輔導及探訪等, 以協助家長成功地教養子女。

結語

在這個教育改革及教育多元化的年代,基督教學校應致力建立具有特色的基督教學校文化, 以提升學校效能,更好地培育下一代,以榮神益人。

要建立優良的基督教學校文化,最好先從一群有共同信念及教育理想的基督徒開始,然後採 用「滲透模式」,以身作則地將要建立的文化傳遞開去。因此,在招聘教師及招收學生方面具有 較大自主權的私立或直資學校及未有特別傳統文化的新校,應會較容易建立基督教學校文化。然 而,縱使是津貼學校或已有多年歷史的學校,只要辦學團體及校長有這樣的決心,也可參考以上 建議,倚靠神努力去更新校內的文化,一同為鹽為光,貢獻社會,榮神益人。 此外,文化是具多元性的(尼布爾, 1979),除本文所提出的「互愛文化」、「協作文化」、 「教學文化」和「祈禱文化」外,各基督教學校亦可按聖經及教育原則,建立其他優良的基督教 學校文化。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