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发现屠呦呦小学时期母校为中国最早女子教会学校

摘要:药学家屠呦呦获得诺奖,成为中国人的骄傲。3月上旬,一位朋友在走访宁波时,参观了当地一些基督教的建筑,包括私立甬江女中旧址,“意外发现都是屠嗷嗷以前上过学的地方。这两座百年建筑都是海外基督教会建立,无意中,在百年后造就了一个诺贝尔获奖者。这一定是上帝的美意。”

的确,如这位朋友所说,屠呦呦是土生土长的宁波人,在她的故乡接受了完整的中小学教育,随后在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而她的小学母校之一的崇德女子学校小学初小和初中母校之一的私立甬江女子中学,都和基督教传教士的奉献有着历史渊源。而且,巧合的是,这两所的学校本身也很有渊源,它们的前身都是宁波女塾,距历史记载,这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也是中国最早的女校。

屠呦呦的小学母校之一:崇德女子学校

在屠呦呦获奖后,宁波当地它的中学母校效实中学、宁波中学都在第一时间向她发去贺电,宁波普通的市民也对屠呦呦曾经读书时的细节津津乐道,但到底屠呦呦的小学时在哪念的?这个问题,迟迟没有学校“认领”。后来,包括浙江日报旗下的“浙江新闻”、以及宁波当地许多媒体《现代金报》、《中国宁波网》等经过许多考证,最终由宁波教育博物馆确定屠呦呦曾于1937年至1941年曾就读崇德小学初小,其前身就是宁波女塾。2001年7月出版的《中国教育大事典》如此记录说,“1844年设立的宁波女塾,是中国内地最早的教会学校,亦是中国最早之女学校”。

据史料记载,1840年鸦片战争后,宁波被辟为全国“五口通商” 的口岸之一,允许外人经商、传教、办学,传教士也来到这里。1844年英国东方女子教育会委员、传教士阿尔德赛小姐(Miss M.Aldersey,又被译为奥特绥)在宁波城西祝都桥竹丝墙门内大屋(今尚书街东端,中西山路182弄36号)创办了宁波女塾。阿尔德赛的这一创举早于上海文纪女校、福州毓英女学堂(1859年)和北京贝满女学堂(1864年),开了宁波和整个全国女子教育的先河,是“中国最早的女学”。

学校设立“圣经”课为主课,也开设国文课,邀请地方上有名望的老夫子作为教习,整体课程有识字、圣经、数学、地理、女红等,教育形式和内容都十分让人耳目一新。 女塾不但免收学费,学生还能享受贴补家用的津贴。宁波教育博物馆高度评价了这批传教士在宁波创立的第一批教会学校:“宁波女塾等校不仅冲击了宁波传统的教育模式,还开创了中国女子教育的先河。”“浙江新闻”评价说:教会女校的兴起不仅使部分女子打破闺门禁锢,从而走上社会,而且开始接受西方近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逐步走上自强、自立的道路,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破天荒的事。

随后,在1847年又一名传教士,来自美国基督教长老会的柯夫人在江北槐树路设立另一所女校。阿尔德赛离甬时,二所女校合并称崇德女校,校址就在宁波的槐树路。此后,一位美国女士也在宁波开办了圣模女校。1919年,崇德、圣模二校的中学部合并,1923年定名为私立甬江女子中学。小学部于1923年单独建校,分为崇德小学和圣模小学(后改名永丰路小学)。新中国成立后,崇德小学后改名为槐树路小学,1985年6月,改名为江北区实验小学。

屠呦呦的初中母校:私立甬江女中

私立甬江女中正式定名于1923年,美籍徐美珍女士为校长。1925年“五卅”运动后,全国各地开展收回教育权的斗争,宁波也响应此号召。1927年7月,校董会聘请女教员兼教务主任的沈贻芗为首任国人校长。

沈贻芗出生于1901年,奉化溪口亭下人。中学就读于教会学校的圣模女中,1926年毕业于上海沪江大学教育系。她之所以能够荣任私立甬江女中校长,一方面她是这所学校的前身圣模女中的老毕业生和老教员,同时品学兼优,因此最开始是由徐美珍聘请回来任教,后由聘她为教务主任,展现了杰出的业务能力。

成为校长上任不久,沈贻芗即向当时的中国政府(省教育厅)注册立案“甬江女中”,学校由此跻身省立中等学校行列,在我国女子教育史上谱写了崭新一页。沈贻芗立志希望把收回来的学校办的比以前还好,由此推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甬江女中也得到了很大发展。比如推行导师制,每一教师一般负责辅导二十名同学;德育上,她倡导爱国、尊师、友爱、礼貌、诚实、整洁、节俭等美德;智育上,要求学生勤学苦练,学好理科,而英语、音乐、美术、劳作向来都是她非常看重的,比如在教学上添置钢琴8架,培养女性音乐技能。她也极为重视体育,兴建了本市第一座健身房,雨雪交加之日也能照常进行教学和锻炼,培养出的“甬江女篮”在比赛中每次所向披靡;在生活上,她规定学生一律穿校服,热天是裙子,平时是黑布旗袍,显得朴素大方,整齐划一,养成不分心于穿戴打扮,而专志于用功读书的良好习惯。由此,这里历届的毕业生颇得社会好评,其中品学兼优者常被保送进沪江、之江、金陵女大等高校。

当时,由于历史渊源和现实条件,办学经费小部分来自学费收入,大部分仍是教会补助。同时沈贻芗本人也是虔诚的基督徒,虽然原来的圣经课被改为课外活动,但日常之间,仍保留着朝有“晨更”,夕有“晚祷”,一遇主日和基督教的节日时,师生就会相偕到市内教堂去做礼拜、听讲道的美好传统。

1935年,沈贻芗女士受校董会委派,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攻读教育学硕士学位。1937年,就在抗战爆发前夕,沈贻芗女士毅然回到祖国,回到了她牵肠挂肚的这所女中。她说:我的命运必须和甬江女中的命运联在一起。沈贻芗女士1990年逝世,她为了教育,一生未婚,不但是位杰出的女校校长,更是一位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的巾帼教育家。

战期间,甬江女中可为命运多舛,经历多次停课、复课、迁址。其中一段时间为照顾学生的安全,沈贻芗还曾带领师生到她的奉化亭下借用商借沈氏宗祠、单氏宗祠为临时校舍开课。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甬江女中教学大楼却已被付之一炬。学校只得暂借附近的圣模小学及裴氏旷宅复校,开设初、高中共6个班。屠呦呦正是在此时转入甬江女中读初三,据考证,当时初中段有300多名学生。据教育史料考证,1943年秋至1945年秋,屠呦呦入鄞县私立器贞中学女生部读初一、初二。1945年9月入私立甬江女子中学读初三。

从现存的资料中得知,屠呦呦读初三期间,当时甬江女中开设了公民、国文、数学、英语、物理、卫生、音乐、劳作、历史、地理、童军、体育等课程。到了初三第二学期末,屠呦呦因病休学,直至1948年初以初中毕业同等学历入私立效实中学读高一,1950年春转学至浙江省立宁波中学读高三,1951年考入北京大学医学院药学系。

如今,私立甬江女中的前身宁波女塾作为中国首所女校,其旧址现已改建为全国首家区域性教育博物馆——宁波教育博物馆。甬江女子中学遗址有两栋旧房,是建于1922年的教学楼和建于1930年的体育馆。这不仅是宁波所存不多的质量上乘、形制美观的民国时期建筑物,更是宁波乃至全国教育史上难得的旧址。

2015年11月28日——2016年3月10日,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屠呦呦与宁波特展在这家博物馆举行。其中她在宁波的教育经历也作为重点的板块介绍给观众,包括她在1937-1941年于崇德小学初小,以及1944年在私立甬江女子的经历。

“虽然传教士们都去了天堂,他们的生命却还在继续影响神州。”在参观了甬江女子中学的旧址、观看了屠呦呦与宁波的展览之后,朋友最后如此感慨说。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