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出音乐家贝多芬与莫扎特的人生和信仰

了解音乐史的人就会知道:基督教音乐并非是近代西方众多音乐中的一种流派,它恰恰是近代西方各种音乐的开端。因此在近代西方音乐发展最快的那一段时期,藉由基督教音乐培育出了许多音乐天才,同时他们都是虔诚的基督徒,因着对神的敬仰和赞美,他们成就了许多流芳百世的音乐作品。例如:巴赫(1685-1750 )、亨得尔(1685-1759 )、海顿(1732-1809)、莫札特(1756-1791)、貝多芬(1770-1827)…

今天我们要分享的是莫扎特和贝多芬的基督信仰

【晨修晚祷】

图文编辑丨晨修晚祷

莫札特对近代西方音乐的影响

莫札特的音乐对西方音乐引响非常深远, 不仅仅是因为许多音乐家 ( 例如海顿、罗西尼、古诺、柴可夫斯基和马勒 ) 对莫札特的敬仰超过所有其他的音乐家;也不仅仅是因为莫札特影响了许多基督教神学家,例如:齐克果、巴尔塔萨、及巴特。

20 世纪基督教最伟大的神学家巴特曾说:“ 当我有朝一日升上天堂,我将首先去见莫札特,然后才打听奥古斯丁( St. Augustine )和托马斯( A. Thomas )、马丁路德( L. Martin)、加尔文( J. Calrin )和施莱尔马赫( F. Schleiermacher )的所在。”

从这段描述,我们就知道莫札特对他的影响。

而是因为莫札特的音乐保有了非常丰富的基督教音乐之中那「神圣」与「神秘」的本质。

童年种好的信仰支撑他安渡苦难

莫札特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基督徒。莫札特三岁开始弹琴、五岁开始作曲。七岁开始在欧洲各大城市中做音乐演出。12 岁时亲自指挥乐团演奏他的第一首弥撒曲。14 岁开始创作歌剧、交响曲。

然而,在莫札特短短在世的 35 年之中,除了十岁之前那段受人宠爱的音乐神童时期之外,其他二十多年的生活都是非常煎熬痛苦的。

由于他同教会的关系不好,受到教会权贵的迫害,一生贫困潦倒。

但是他深知他所拥有的音乐天赋是上帝所赐予的,他愿意用这个天赋创作乐曲来献给上帝、来荣耀上帝。

这也就是为什么当他受到主教及教会权贵羞辱欺压时,他所创作的教会音乐仍然表达出对上帝及教会信念。

所以他愿意将教会对他的伤害放在一边,愿意将生活的欠缺放在一边,单单透过音乐来表达对上帝的信念,单单透过音乐向世人宣告他的信仰。这样的音乐才更显出、更堪称是「分别为圣」的音乐。

这就是莫札特所创作基督教音乐中那个「神圣」的本质。

因爱神而喜乐

莫札特被列为世界三大弥撒曲之一的 C 小调弥撒曲中的「求主垂怜经」。与巴赫「 B 小调弥撒」、贝多芬「庄严弥撒」并列。

照理说,他的一生遭遇这么多的痛苦及许多不顺遂,莫札特应该会是一个悲观、哀怨的人。他的脸应该很苦很阴、他的音乐应该很忧郁沉闷。

但事实上,恰恰相反,莫札特天天笑口常开、甚至能将欢乐带给身旁的人。

他的音乐与他现实生活中那种辛酸痛苦完全相反,他的音乐总是表显出从悲哀转向欢乐、从挣扎转向解放、从死亡转向光明人生。

他的歌剧作品「魔笛」的尾声正是这种光明驱散黑暗的最佳代表。他的音乐总是以活泼轻快、喜乐光明为主题。

所以莫札特的音乐有一种「神秘」力量!

莫札特的可贵并不在于他是一位音乐天才,音乐每个时代都有许多音乐天才,莫札特的可贵乃是在于他这样的天才:在苦难困境中,不但没有离开过他的信仰,而且还能倚靠信仰,走出人生的死荫幽谷;然后还能在困境中,透过音乐来表达出上帝是可信的、透过音乐表达出在苦难中的喜乐及力量。

因此,莫札特看到的不是生活中的苦难,而是看到在信仰中的喜乐及盼望。他似乎看到那更美的家乡,而欢喜的迎接着每个新的一天。

莫札特的生命是一出精采绝伦的戏、是一出见证基督信仰的戏,令世人及天使在观看后都拍手叫好的戏。

贝多芬

童年的苦难与信仰的种子

1770年12月16日,贝多芬出生在德国的一个贫困的天主教徒家中, 开始了苦难的童年:家境贫寒;父亲酗酒苛刻而不负责任;母亲多病40岁就早早离开了人世;贝多芬十岁被迫退学……

他十二三岁时就已经挑起了超过成年人所负的重担子,十七岁时,年仅四十岁的母亲也不幸去世,给他留下一个愁苦的家——病在摇篮中的妹妹、两个年幼的弟弟和酗酒成性的父亲。

但他从小就有音乐天赋,他的父亲想要把他培养成像莫扎特那样的音乐神童,所以从小就逼他学习钢琴和小提琴。

8岁时,贝多芬已开始在音乐会上表演并尝试作曲,获得了巨大成功,被人称为第二个莫扎特。

因为母亲有虔诚的信仰,从小就把贝多芬送往教会学校学习,在那里他跟着老师学会在圣经的《箴言》中成长,一直都参加教会的礼拜和活动。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受良师益友 影响很大,哥特布是一个基督新教徒。

他在日记中写道:"不是原子的偶然碰撞形成了这个世界,如果宇宙的构造反映出的秩序是如此的美丽,那么必定有位创造者:神!"

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进步思想给了他很多启发,从而奠定了他的理想——深信人类平等,追求正义和自由,他用音乐,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后五年,他又写作了第1号到第11号钢琴奏鸣曲,以及第1号到第3号钢琴协奏曲。1799年,贝多芬完成了《第1号交响曲》。他凭着神奇的想象力,接连写作了震惊乐坛的名作。在这些作品中,弥漫着生命的欢愉与热情,表现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连莫扎特都受束缚的严格形式。

失聪的打击却获更多的赐福

然而,正在他的音乐事业一帆风顺之际,耳聋失聪的厄运却不幸降临到他的身上。对音乐家而言,失聪无异于灭顶之灾,他再也听不到美妙的旋律了。如果按照正常的自然发展规律推演下去,可以断言:他的音乐艺术生命只能到此为止了。

但是事实却是: 他的最优秀,最重要的作品却是在他耳朵失聪后才创作出来的。他音乐艺术的黄金创作期正是在他失聪之后。《欢乐颂》正是他失聪之后的巅峰之作。

1824年五月,耳聋的贝多芬亲自指挥的这部交响曲上演了,在乐队凯旋般的声音中融汇进来雄伟而庄严的合唱:“欢乐啊!天上美丽圣洁的光辉!……亿万生民,互相拥抱吧!……亿万生民,下跪吧!世人啊,你可感到造物主的存在?到繁星密布的穹苍去找,他就住在那重天九霄。……”

演奏结束,全场起立,欢呼的听众把帽子扔向空中。按当时的习俗,对皇族也只能用三次鼓掌表示欢迎。而这次,听众却一连五次向贝多芬致敬……

真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贝多芬!”他太使人震惊诧异了!他太让人不可思议了!

当他在耳聋之疾缠绕下弹奏出美丽的音符时,当他的一首首雄浑绝美的交响曲回荡在世界各处时。

我们不禁要问:

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使他能够如此顽强地战胜一个又一个逆境的风暴,持之以恒,永不言败,不断谱出动人的乐曲,弹出高雅的音符?

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使他如此奇妙地从绝望的黑暗走向辉煌的光明?战胜自我,飞跃极限?

是一种什么样的超自然的力量,使他如此自信地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成为一个无人能及的音乐巨人?从不幸的谷底达到音乐的颠峰?

对于上面的疑问,贝多芬的日记、信件和对话本(耳聋后用来和别人沟通)已经给了我们明确的答案:

在这些资料中,有许多地方他都虔诚地提到 神,这正是他坚定信仰的有力证据。

他说:“人生最大的幸福莫过于亲近上帝,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远离上帝。”

虽然他后来失聪,但他心灵的听觉变得更为敏锐,能听到整个宇宙的交响乐。他用音乐讴歌生命,赞美生命的创造主。他说:“要一架钢琴出声,需用压力。如你经得起压力,神就要把你压出音调来与天上的音乐相和。

他以自己特有的确信写道:“不是原子的偶然碰撞形成了这个世界,如果宇宙的构造反映出秧序的美丽,那么必定有位创造者: 神。”

失聪的作曲家抒发了他最深的渴望:“全能的神,你鉴查我心中的灵魂,你也测透我的心,知道里面充满了对人的爱和对善的渴望。”

他和神的关系非常个人,在生活中感到不平时他向神寻求答案:“因此,我将平静地忍受一切不合理,并把信心放在你永恒的良善上。哦,我的神,在你自有永有的里面,我的灵在欢唱,你是我的磐石、我的光、我永远的信任。”

1810年,他向一好友坦白自己近乎孩子气的信心。他写道:“我没有朋友,必须独自生活。然而我知道神比其他人更亲近我。我一点也不怕祂,我总是能认识和理解祂。”

在1815年,他甚至表示希望成为一个小教堂的作曲家,在那儿他将把作品献给“永恒的神的荣耀。” 在他的日记中记录着他热烈和虔诚的祷告:“无论怎样,让我转向祂并在创作中结出累累的硕果。”

贝多芬写给他的朋友鲁道夫大公爵的信时说:“我要比其他人更亲近神,并且在人类中彰显祂的荣耀,没有什么比这更棒了。”

贝多芬拥有法文和拉丁文的圣经,至少在晚年,他每天早上和晚上都与年轻的侄子一起祷告(他的一个弟弟去世后,年幼的侄子由单身的他抚养长大)。

他的图书馆藏有一些基督徒祷告的文献。像托马斯·阿·坎培斯的《效法基督》,还有一本非常著名的克里斯蒂安·斯姆写的《神在大自然奇妙作为的反映》——一位路德派传教士的著作。

1820年贝多芬在对话本中写道他的虔诚而且隐密,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他说:“今天恰是礼拜日,所以我从《圣经》中引点东西给你:“看见你们彼此相爱。”

完成上帝托付

贝多芬了解他属天的任务,曾在遗嘱里写道:“直到完成上帝要我做的,否则我不可能离开这世界。”在日记里一个简短的祷告道出他的心声:“不管如何,让我倚靠你而结满丰盛果实。”

贝多芬说:“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有许多服侍人的机会。我们应效法耶稣,不顾别人的嘲笑,真心诚意地去服侍人,学会在服侍人的过程中体验主的大爱;并在服侍人的事上,学会服侍主。”

他在给兄弟的一封信中说:“神还不愿用死亡把我带走,因为我还负欠甚多!在我出发去天堂之前,必须把圣灵启示我完成的东西留给后人,我才开始写了几个音符。”这是他的最后遗言,那些被他谦卑地称之为“几个音符”的音乐作品,是一位历经苦难,却与命运顽强斗争的勇士留给世界的遗产。

贝多芬毕生热爱生活,并不因耳聋而始终悲观,不因苦难而终生抱怨,他的一生充满了对生命的盼望以及对人生的热爱。他说:“如此美丽的人生我愿再活1000次。”“如果我能活到100岁,我也觉得死得太早。”他爱大自然,常在公园、果园、森林中散步,他说:“我听到树木、岩石在歌唱。”

事实上,贝多芬的确能顾念别人并同情他们的苦恼。当他知道巴赫仅存的女儿需要帮助时,立刻出版了一部新作,将所有的收入赠给了这位老妇人。贝多芬的耳聋日益严重,他越来越退缩回到作曲的工作中,并进入与神之间亲密的关系。

1827年,在临终的床上,他再次向弟弟表示“已作好充分准备”回到神的平安里面。他在生命尽头的最后所做的事是领受圣餐,他的朋友哈顿布瑞纳一直和他在一起,直到他在有暴风雨的那一天去世为止。他亲密的朋友费利克斯·辛德尔坚持说贝多芬的“整个生活是他内心虔诚的证据。”

1827年3月26日晚5点45分,贝多芬逝世了。结束了他苦难却荣耀的一生。这天,突然间雷雨交加、狂风大作,大自然为这位伟大的音家的去世演奏了一曲壮丽的交响乐。他离开了这个众声喧哗的世界,回到那美好无比的天家。他的那些乐章,穿越几百年的历史隧道,鼓舞着一代又一代心灵。

贝多芬的葬礼是英雄的葬仪,送葬的队伍有两万多人。许多人都痛哭失声……。

一年之后,有一位单身贵族妇女,来到贝多芬的墓前,默默地献上一束鲜花,伫立良久。她就是丹莱莎——贝多芬永久的也是唯一的恋人。由于门第之见等阻隔,互相深爱着的二人最终没能走进婚姻的殿堂。贝多芬,终身未娶;丹莱莎,终身未嫁……

贝多芬的一生是苦难的一生,贝多芬的一生是喜乐的一生。在苦难中有喜乐,在黑暗中有盼望。彰显 神的荣耀!

贝多芬的一生是奇妙的一生,贝多芬的一生是辉煌的一生。在奇妙中成就辉煌,在残缺中超越极限。彰显 神的大能!

贝多芬的一生是孤独的一生,贝多芬的一生是依靠的一生。在孤独中有依靠,在寂静中有天音。彰显 神的大爱!

贝多芬的一生,是完成上帝托付的一生!

你们要靠着主,倚赖他的大能大力做刚强的人。

——以弗所书 6:10

  大卫是“作以色列的美歌者”(The sweet psalmist of Israel),与他敬畏神,得闻天韻不无关系(撒母耳记下23:1)。大卫的诗中说:“在你〔神〕那里有生命的源头;在你的光中,我们必得见光。”(诗篇36:9)中世纪以降,西方卓越的音乐家,多自圣经取材;当代西方主流社会包括音乐家,似乎失去了这样的智慧,所以只能以自我为中心,发洩自己,娛乐人,而不能造就人,是很可惜的事。圣经说到离开神的结果:“〔你们〕离棄我这活水的泉源,为自己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书2:13)
  深盼基督徒音乐家,能夠传扬上面来的信息,像大卫一样,以琴韻驱走邪魔,带来使人心思清醒的和风。

摘自

https://new.qq.com/omn/20191027/20191027A007L400.html?pc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