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愿意领养和教育一个残疾孩子吗?

在中国网站上,看到一条图片新闻,一个生来没有双臂的中国女孩,在两岁时被一对美国夫妇领养,他们给小女孩起了英文名字苏菲·格林,生活在美国犹他州赫尔瑞姆安。女孩如今已经七岁了,坚强快乐的性格让她对生活充满信心,现在,不仅学会了用双脚吃饭,写字,甚至还学会了骑自行车,舞蹈也跳得非常好。

  苏菲·格林是不幸的,天生就没有双臂,一定会给她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她到底是被父母遗弃还是另有隐情我们也都不得而知。但苏菲·格林又是万幸的,她在两岁时就被现在的养父母收养,从此彻底改变了命运,过上了幸福快乐的生活。

  如果你是那对美国夫妇,你会收养一个天生残疾的孩子吗?我们许多中国人历来都有追求完美的光荣传统,从大妈到菜市场买菜,挑挑拣拣,甚至把不新鲜的菜叶都要摘掉,到买个宠物也要选最纯正的品种,最漂亮的相貌。至于领养孩子就更不用说了,不要说有残疾,就连长得难看都不会接受。

菲·格林生来就没有双臂,她坚强快乐,逐渐学会用双脚代替双臂做许多事情,例如用刀叉和筷子吃饭、写字甚至骑自行车,并且热爱舞蹈。苏菲在两岁时被从中国收养,自此与她的养父母克里斯蒂安和杰里米生活在美国犹他州赫尔瑞姆安。

LEHI, UTAH – APRIL 28: Armless 7-year-old Sophi Green smiles alongside her adopted parents Christianne and Jeremy Green in the gardens at Thanksgiving Point on April 28 2016, in Lehi, Utah.

LITTLE Sophi Green loves to dance – despite being born with no arms. The seven-year-old has adapted to carry out a dizzying array of activities with her feet, including eating with a knife and fork or chopsticks, writing and even riding a bike. Adopted from China when she was just two years old, Sophi lives with

图为7岁的苏菲·格林用脚吃午饭。

HERRIMAN, UTAH – APRIL 28: Sophi manages to eat her lunch with chopsticks on April 28 2016, in Herriman, Utah.

LITTLE Sophi Green loves to dance – despite being born with no arms. The seven-year-old has adapted to carry out a dizzying array of activities with her feet, including eating with a knife and fork or chopsticks, writing and even riding a bike. Adopted from China when she was just two years old, Sophi lives with adoptive parents Christianne and Jeremy in Herriman, Utah, USA.
图为7岁的苏菲·格林用脚写字。

HERRIMAN, UTAH – APRIL 28: Sophi Green uses her feet to write at her class desk on April 28 2016, in Herriman, Utah.

LITTLE Sophi Green loves to dance – despite being born with no arms. The seven-year-old has adapted to carry out a dizzying array of activities with her feet, including eating with a knife and fork or chopsticks, writing and even riding a bike. Adopted from China when she was just two years old, Sophi lives with adoptive parents Christianne and Jeremy in Herriman, Utah, USA.

这就涉及到了一个伦理问题,你领养孩子的目的是什么?是养儿防老?还是出于爱心,真正为了孩子而无私付出。像美国那对夫妇,难道他们不清楚收养一个有残疾的孩子,意味着一辈子都要为她付出牺牲吗?他们的所作所为,很多人是很难做到的。我不认识那对夫妇,也无从知道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但是,我接触过一些美国人,也曾就此问题同他们探讨。他们的普遍认知是,收养孩子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孩子。
如果为了孩子,你就不会锱铢必报,更不会在意这个孩子是否有残疾,因为在他们眼里,在上帝面前,人人都是一样的,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甚至还有可能有意收养有残疾的孩子,因为与正常孩子相比,残疾的孩子更需要关怀和照顾,更需要爱。在一个社会,当人人平等的观念真正深入人心,当大爱真正播撒到了灵魂深处,这个社会才能够真正和谐。

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儿童的故事

2016 一月 06

《人物》杂志(People)不久前报道了许多美国家庭领养中国儿童,特别是患有唐氏综合症儿童的事(唐氏综合症儿童大多表现为智能及生长发育障碍等)。其中提到一位家住明尼苏达州的沃森夫妇,为了领养一位患有唐氏综合症的中国孩子,卖掉房子并花费5年时间最终如愿以偿的故事。

沃森夫妇有两个自己生的孩子,但他们一直还想领养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孩子,沃森太太是注册护士,因此觉得自己有能力及经验来照顾特殊儿童。他们经过5年的时间,通过一个基督教机构办的“竹子项目”(Bamboo Project)终于找到可以领养的中国孩子。沃森夫妇在2014年1月与其他几个美国家庭一起到中国领养孩子,沃森太太回忆说,当一个患有唐氏综合症的小孩被领到他们面前时,她的眼泪就止不住地流了下来,经过5年的等待,她一下子就爱上了这个后来取名艾米的中国孩子。艾米到美国后,在做例行体检时,医生发现她的心脏有两个孔,肺部功能也差,经过几次手术治疗,艾米的健康已经大为好转。沃森夫妇很庆幸能够及时领养艾米,并表示艾米的到来为他们的家庭带来了新的活力。

《人物》杂志在这篇报道中提到,目前约有200多名有唐氏综合症的中国儿童被美国家庭收养,而这些儿童原本是很少有人愿意收养的。《人物》杂志的报道网上发表后,得到许多读者的热烈反响。一位名叫艾琳的读者留言感谢记者写这篇文章,并说他们家有4个孩子,今年又从中国领养了两名唐氏综合症女孩。艾琳表示:“这是我们做过的最好的决定之一。”

根据美国国务院领事事务局(Bureau of Consular Affairs)的统计,从1999年到2013年美国人从海外一共领养了近25万名儿童,其中从中国领养的最多,共71632名,占总数的28%。其次是俄罗斯,共46111名。其余名列前5位的是危地马拉,29761名;埃塞俄比亚,14084名;乌克兰,9722名。在领养的外国儿童中,两岁以下的约18万人,占绝对多数;而女孩则占总人数的三分之二。

美国家庭大量领养中国孩童,形成一种独特的文化:常常可以在街头、公园、商场、学校等公共场合看到白人家长领着黄皮肤黑头发的孩子其乐融融的景象。这些美国家庭为了更好地照顾领养来的中国孩子,会努力了解、学习中国文化,带孩子上中文课、吃中餐、到中国旅游、庆祝中国节日等。这些有中国孩子的家庭也会自发组织起来,互相交流领养经验、分享照顾领养孩子的快乐与困难。许多家庭因为领养了中国孩子,也慢慢成为“中国通”。

马萨诸塞州的詹妮弗与从中国领养的女儿考狄利娅在一起,考狄利娅患有唐氏综合症

住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克里斯汀抱着收养的两岁中国女儿安娜·春燕。春燕原本被发现遗弃在公安局,随即被送到孤儿院,不久被克里斯汀收养。(照片:美联社)
住在亚利桑那州凤凰城的克里斯汀抱着收养的两岁中国女儿安娜·春燕。春燕原本被发现遗弃在公安局,随即被送到孤儿院,不久被克里斯汀收养。(照片:美联社)
敏迪·卡尼带着她刚收养的女儿从北京抵达洛杉矶国际机场(照片:美联社)
敏迪·卡尼带着她刚收养的女儿从北京抵达洛杉矶国际机场(照片:美联社)

一个收养了三个中国残疾儿童的普通美国家庭

七彩娘娘
七彩娘娘

生活不易,要活出点色彩

一、中国、中国
凯蒂七岁的时候读到了一本关于中国的书,从此爱上了这个国家和那里的人民。她在墙上挂满了中国地图,并且尽可能多地去了解中国。当中国遇到灾难的时候,她曾经跪在地上几个小时,诚心为中国祈祷。
她长大了,上了大学,谈了恋爱,大学没毕业就嫁给了喜欢的人。结婚前,她就和男友约定:以后要收养孩子。

两人结了婚,定居在密西根州,生了三个可爱的孩子。最小的儿子一岁以后,夫妻俩正式开始收养计划。

在9个月的时间里,他们在美国查询了近100个孩子。但是由于他们已经有亲生儿女,所以不符合收养资格。于是,尽管知道跨国收养很艰难,他们还是听从心中的呼唤,走上这条路。而中国,成为他们的第一选择。
广告赞助:DrMengAcademy.com

二、穿条纹衫的小男孩
从那儿以后,凯蒂经常浏览各个收养网站,也和一些代理机构取得联系。有一天,一个代理机构的工作人员给她打电话,推荐一个小女孩。但是,凯蒂的脑海里却闪出一个穿着条纹衫的小男孩。

不知为什么,凯蒂之前浏览了那么多的网站,唯独这个照片给她留下深刻印象。

凯蒂抱着试一试的心理,询问正在给她打电话的代理:“你认识一个穿条纹衫的小男孩吗?”
在中国有成千上万等待被收养的孩子,也有很多不同的收养机构, 而这个代理认识一个穿条纹衫的小男孩的概率有多大呢?
事情就是这么巧,这个男孩正是属于这个代理机构。
这个小男孩一岁多的时候,被遗弃在广州的一个麦当劳店里。他这时已经快五岁了。
他患 有乙型地中海贫血,必须终生定期输血才能续命,而且患有该病的患者平均寿命只有三十到四十年。
这样的孩子,将是家庭一生的负担。但是,凯蒂和克雷格还是决定收养他。
跨国收养的费用高的惊人,大约需要三万美元。凯蒂一家只有丈夫克雷格一个人工作,又有三个孩子,并不富裕。为了凑足这笔钱,一家人想尽办法。
就连三个孩子,都行动起来。大女儿菲斯和弟弟们找来不少小礼品袋,装了诸如泡泡机、铅笔这些孩子们喜欢的东西,还有一个小飞盘,上面写着《约翰福音》14章18节的经文:“我不撇下你们为孤儿,我必到你们这里来”。她和弟弟们在社区奔走筹款。

那时候,菲斯还不到7岁,是一个有些爱脸红的害羞的小姑娘。可是这一次,她却是那么勇敢。


孩子们一家家地敲门。虽然收到的捐款都是一元、二元,孩子们还是非常高兴。十天里,他们筹到了500美元。

就这样,为了这个小男孩,凯蒂和克雷格一家用了退税款、做了募捐活动、卖掉了家具(包括凯蒂最心爱的摇椅)、吃了一个月的通心粉、花了补助款、掏空了钱包、取出了存款、接受了朋友和家人们的捐款。
终于,3万美元凑够了。凯蒂一家,有了一个新成员。

被亲生父母抛弃的小男孩,又有了一个家。

小男孩有了一个新的名字,西蒙。
西蒙的病,需要每两周输血一次。每一次凯蒂都要耗费数小时开车载他到另一个城市,并在医院里呆上一整天。
Simon在医院输血(Katie拍摄)
身体上的疾病是痛苦的,心灵上的创伤更痛苦。西蒙被收养的时候已经五岁,已经记得很多事情。幼年被父母遗弃的经历,使得他封闭自己的内心,非常敏感。

他经常问妈妈和爸爸:你们会不会把我送回去?如果有人把我带走了,怎么办?如果我迷路走丢了,你们会不会去找我?
作为一个妈妈,听到这些问题,凯蒂崩溃了。她看着孩子眼睛里最暗的地方,一边哭,一边回答道:“ 我会一直找下去!我的爱是永远的。 ”

三、艾丽和艾薇
在收养西蒙的过程中,凯蒂也看到了一个小女孩艾丽的照片。艾丽的脸蛋圆圆的,凯蒂很喜欢她。艾丽天生没有眼睛,三岁多了。

凯蒂虽然收养了西蒙,但是,心里也一直记挂着艾丽。一年后,他们决定回去找艾丽,把她作为他们的最后一次收养,也是最后一个孩子。
就在艾丽的收养过程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有一天,凯蒂夫妇看到了艾薇的照片。她长得太像艾丽了,甚至年龄也一般大,凯蒂怀疑她们可能是姐妹,甚至是双胞胎。
他们查阅了艾薇的档案,确信她们并不是双胞胎。他们也注意到相对于她的年龄,艾薇太过瘦小。于是他们向代理方要求艾薇最新的照片和体重以确定她的身体状况。

收养方传来的新的资料显示,艾薇变得更瘦了。凯蒂夫妇非常担心,如果他们不收养她,她可能根本撑不到有家庭来收养并完成整个收养流程。由于他们已经走完了艾丽一半的收养流程,可以把艾薇加进来,快速地收养她。

随后,他们就艾薇的状况、身高、体重等咨询了许多美国这边的医生。医生们都认为艾薇的病情正在恶化,她可能活不长了。凯蒂和克雷格决定将艾薇和艾丽一同收养。
就这样,这对勇敢的夫妇 同时收养了两个失明女孩!
带回艾丽和艾薇的中国之行堪称艰难。他们完成所有文件手续时已经临近中国新年。他们被告知,由于春节休息,所有机构都放假,他们可能完不成收养手续。他们查了日历,意识到可以把两个女孩带到旅馆里,照顾她们度过假期,但这样将使行程大大延长。
克雷格留在美国家中陪着其他孩子,9岁的大女儿和凯蒂一起去了中国。母女俩在这里呆了整整一个月。她们要忍受对家人的思念,还经历了许多疯狂的冒险事件。其中一次是挤在浩浩荡荡的春运人潮中乘坐火车!之前她们从未见过这么多人。
她们先是赶到郑州接艾薇,她的体重已经降到了仅仅11磅。(11磅大约相当于10斤。一般满月的孩子体重都会超过这个数字,可见4岁的艾薇当时已经瘦的皮包骨头)。
艾薇已经奄奄一息,她病得很重、发高烧,凯蒂和大女儿在酒店精心照顾艾薇。她们非常担心艾薇撑不过去,不能和她们回家。
过了一周,庆幸的是,艾薇吃了很多东西,体重增加很快,状况好转了很多。
然后她们去了南昌接艾丽。代理机构的人把艾丽送到她们住的酒店。艾丽的状况比凯蒂预想的还要差很多。代理机构之前并没有告诉凯蒂全部真实情况,原来艾丽除了是无眼症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问题!
当时,艾丽不能自己吃东西或喝东西,不会上厕所,也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以至于在中国期间,凯蒂只能将她放到婴儿襁褓里背着。
尽管对这样的情况倍感震惊,凯蒂还是决定继续完成收养,花了一天时间就办完手续。
凯蒂带着两个失明的女孩,回到了美国,家庭一下子又扩大了。现在,他们有了六个孩子。

如果凯蒂一家的故事是一部小说的话,这时候最好就是结尾了:从此,一家人过上相亲相爱的幸福生活。
可惜现实并不是小说,它比小说更严酷,更丰富。
四、历练
照顾和教育艾丽和艾薇姐妹两个,要比西蒙艰难得多。凯蒂夫妇面临着很多新挑战。
最开始的时候,情况非常困难,不知是不是以前被饿的太狠,艾薇经常感到紧张和饥饿。艾丽的情况更糟。她患有自闭症,丹迪-
沃克综合症(第四脑室孔闭塞综合症)和脑垂体异常,导致她有认知障碍,无法正常走路。她发不出单词的音,会咆哮、向大家吐口水。她会持续尖叫好几个小时。凯蒂夫妇耐心地喂她水或食物,她却经常把这些东西扔向他们并不断尖叫。在最初的六个月的时间里,凯蒂一刻不离地待在房子里,陪伴着两个女孩,因为周围的一切都会使她们不知所措。
然后,找个好学校远比他们预想的要困难得多。由于女孩们发育有些滞后,也还没有能够掌握英语,因此其他人都对她们没有信心。在凯蒂和克雷格锲而不舍地坚持下,教育团队终于认同这两个孩子具备学习的能力。

当他们的领养孩子尖叫咆哮着将愤怒和恐惧发泄到凯蒂和克雷格身上时,他们的亲生子女也承受着折磨。大女儿菲斯每天晚上都没法正常入睡,只好搬到隔壁男孩子的房间,四个孩子挤在一个更小房间的2个上下铺里。
自从收养以来,凯蒂和克雷格因为焦虑每三个月要看一次医生。他们用尽全力通过治疗、药物以及保健品来应对身体和精神上的极限挑战。凯蒂甚至开始尝试画画疗法。
艾薇进了普通小学,班里只有她一个盲童。就她的年龄而言,她的个子很小。身患孤独症和强迫症,艾薇不能正常地识别“好的”“嗯”之类的话,每当听见这些话她就会尖叫,因此每周都被叫到校长办公室训话。几年下来,艾薇在阅读盲文方面做得很好。数学对她来说有点难,但阅读是她的强项。她喜欢唱歌,会不知疲倦地为大家唱歌,这帮助家人度过了一些非常困难的日子。

在医院做脑CT检查的时候,她为了缓解紧张情绪,也唱了起来。

克雷格和凯蒂意识到艾薇的音乐才能,为她找了声乐教练和钢琴老师。

艾丽用了很长时间才建立起对别人的信任。渐渐地,当凯蒂在她附近时,她开始接近妈妈。因为她看不到凯蒂的嘴唇,所以她开始把妈妈的脸拉着贴在她的脸上,这样她可以感觉到凯蒂是如何用嘴巴说话的。通过这个方式,凯蒂教会了她微笑!

为了掌握一些基本技能,艾丽每周需要接受约32个小时的治疗。她至今还不能说话。

一家人,就这样互相扶持着,一点一点地努力。

五、《美丽无暇》
郑琼是我的朋友。她在2019年3月知道了凯蒂一家的故事,深深感动,并决定拍一部记录片。
在她看来,一个美国家庭,收养三个中国残疾儿童,是令人震惊和不可思议的事情,她有许多疑问:“从中国社会的角度来看,他们都是‘无用之人’。我对凯蒂收养他们的动机愈发感到好奇。她是如何做到这样无私地去爱这些来自异国的陌生孩子的呢?我的亲生父母对我这个生理健全的孩子都苛刻而挑剔,这些创伤累累的残疾儿童又如何能在一个全新的毫无血缘关系的家庭中找到爱和认同呢?他们如何能够面对和处理过去,并跨越因被遗弃带来的终生伤痕?养父母为什么能给予他们无条件的爱,这种爱又从何而来?这个有着6个孩子的大家庭是如何运转的?”
郑琼第一次到凯蒂家中时,见到一个孩子不小心把牛奶洒到了地上。她的第一个念头是:”如果这是小时候的我,我的父母早就揍我千百遍了。”而在这个家里,不管孩子做了什么,他们的父母从来不会提高声调和孩子说话。这个家庭中完全没有“惩罚”一词
。相反,他们给予孩子说话和行动的自由。
在制作这部影片的过程中,郑琼得以与这个家庭获得一段相处的时光,这让她重新思考一些习以为常的对生命的定义,反思我们自己的生活的环境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她希望拍出来的影片能呈现一份无条件的爱是如何浇灌和改变“残缺”的生命,并让她变得美丽动人,光彩绽放,而且在这爱背后,又有怎样的舍己和牺牲,以及如何在废墟之上建造希望,成为那黑暗之中的“灯台”。
郑琼的计划是,每年有3次左右(每次10—14天左右)的专业团队一起拍摄。2019年的拍摄顺利完成了。
2020年初,郑琼已经买好2月2日赴美拍摄的机票,一场疫情让人措手不及,所有计划都泡汤。
无奈之下,她只能要求凯蒂自己记录一些生活场景。没想到,一直沉默寡言的老二站了出来,主动请缨。


Craig James在拍摄Evie弹钢琴
也许,一个摄影大师就是这么诞生的。

疫情打乱了所有计划,但是,也让郑琼看到一个更大的需要更多耐心的图景,《美丽无瑕》这个纪录片项目会在2022年出一个成片,拍摄会持续到10年后,直到所有孩子们成年。
这是2019年拍摄的一部分。

六、中国乡亲们
凯蒂一家住在密西根州的米德兰(Midland)。去年,曾经和凯蒂一个教会的一位华人Tracy,看到了郑琼发的一个凯蒂一家的视频,就带上自己的好友旭红(Hope),旭红又叫上另一位朋友雅娟,加上雅娟的儿子开车,一行人带上食物去探望凯蒂一家。

紧接着,在不到一周时间,爱心满溢的旭红把米兰德附近所有她认识和不认识的有感动的华人都忽悠进来,拉了一个38人的微信群,群的名字叫“❤的连接”。
2019年12月22日,旭红发起的圣诞爱心活动得到超过50位朋友的响应,其中30多位一起开车去了凯蒂的家,带去了大家的捐款,和购买的圣诞礼物。

这样潮水一样的爱意突然涌向这个家庭,让凯蒂一家极其感动。凯蒂和克雷格都是非常内向的人,克雷格尤其不太表达情绪,但是那天,情绪节制的克雷格也流泪了,他后来在他的脸书上分享了这个特别的经历。

1月份,一位去探望凯蒂的华人乡亲得知凯蒂病了。听到这个消息,旭红立刻马上在群里发起送餐接龙,不到一天时间,就排出了从3号到9号的送餐“轮值表”。
一周之后,凯蒂的身体有所好转,但是西蒙又出状况了,这个送餐时间表就一下子排到了1月21日,每个人都心照不宣地准备最好的食物给这个有着3个中国残疾孩子的特殊家庭。
凯蒂一家很少有太平的日子,总是摁下葫芦又起瓢。
2月中旬,西蒙输血的创口感染,凯蒂带他去动手术,手术要求两人要在大急流城呆一周以上,凯蒂所在教会的朋友帮助克雷格一起照看其他孩子。
旭红一听到这个消息,马上告诉大家,当天之内就又排出了一个9天的送餐值日表。
因为手术时间延长,这次爱心送餐,从2月15日一直持续到3月3日,一共14家参与了送餐。
这些孩子在他们出生的地方被遗弃,但是又以另外一种奇妙的方式在异域被他们的同胞惦记和关爱。这样雪中送炭的爱心流转,是对凯蒂一家极大的安慰和帮助。
七、疫情中的圣诞清单
艾薇擅长阅读和写作,但她的数学能力只有四岁儿童的水平,这让凯蒂十分头痛。于是,从去年底开始,凯蒂就在家教艾薇。
疫情蔓延后,所有的孩子都回家了,6个9岁到15岁的孩子全部在家。即使正常健康的孩子,估计父母也要累得半死,但是,这6个孩子里有3个残疾孩子,其中2个自闭症的盲孩里,一个还没有语言功能,而且暴力倾向在迅猛发展。
所以,凯蒂和克雷格的2020年,是格外辛苦。这一年他们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艾丽的精神状态今年变得尤其糟糕,凯蒂为艾丽申请了精神病学的评估,并且增加了药量,她甚至在考虑让艾丽入院治疗。而同时,艾薇也需要凯蒂高要求的注意力。
因为疫情,献血的人也变得少了,西蒙每二三周的固定输血,有时候也变得不那么有保障。只要输血不及时,西蒙的状况就不太好。
大女儿菲斯今年15岁了,正在变成大姑娘,不能再跟3个男孩挤在一个小房间了,8口人共用的浴室也在摧枯拉朽地各种破损中。

换大房子不论在短期长期,就他们的财务状况而言,都是极其渺茫的幻想,凯蒂和克雷格每天都需要绞尽脑汁想各种办法修补生活中随时出现的大小漏洞。


2010年搬进现在的家就没换过的空调今年也挂掉了
正常状态下,这些不停歇的挑战还有空间可以腾挪,但是,疫情让这空间变小,有时候甚至会把问题变大。今年,凯蒂因为艾丽,因为其他无法解决的一些难题,大哭了几场。
旭红和Tracy一直跟这个家庭保持固定联系,10月份开始,旭红主动提出帮助凯蒂每周带2天艾薇,这样让凯蒂稍微有喘息的可能,不至于被每天繁重的日常折磨得筋疲力尽。
还有两周就是圣诞节了,旭红和Tracy希望还能跟去年一样,为这个家庭做些什么,让凯蒂一家感受到一些真切的爱和支持。
郑琼和凯蒂沟通了一下他们的圣诞愿望。别人的圣诞愿望都是要漂亮的礼物,要一些平时不舍得买的精巧奢侈的小礼物。
凯蒂家的圣诞清单,都是生活最基本,最紧迫的需要。

  • 未来一两年内需要换一个新的屋顶。
  • 今年夏天需要换一个新空调,旧空调从10年前搬进来就没有更换过。
  • 淋浴需要更换,浴盆下侧瓷砖碎掉了,浴室需要重新装修加固。
  • 浴室需要装一个新通风口。
  • 在主卧室建一个大衣柜,(Katie家没有衣柜)。他们的梳妆台也七零八落了。
  • 厨柜需要更换(艾丽破坏能力很强,是个拆柜高手,除了橱柜门弄坏外,她的卧室里的柜子门没一个是完整的)。
  • 艾薇想要一个智能盲文作为圣诞礼物,这个东西有点贵,大概 2,000美元,但对她的阅读和写作有帮助。

看看这个圣诞清单,真的让人有些心酸。凯蒂和克雷格本来可以有一个轻松而相对富裕的生活。但是三个残疾儿童,的确给他们带来了无法想象的经济和精神负担。

不管他们的思想境界多么高尚,他们还是要面对生活的琐碎,要对付漏雨的屋顶,不工作的空调,以及残破的柜子门。
凯蒂并没有计划要大家来满足她的这些需求,她和克雷格已经一起扛了这么多年,以后还会继续扛下去。
不过,华人乡亲们还是会跟去年一样,捐一些钱,给凯蒂一家购买一些礼物。(注:今年的活动已经结束,不再接受捐款。)
八、十字架和空调
美国人,至今已经收养了十万中国弃婴,我身边就有不少人领养了中国孩子。
虽然时不时有一些弃婴”逆袭”的报道,谁谁成为世界冠军啦,谁谁成为成功人士啦,但是,绝大部分孩子都是普普通通,甚至像西蒙和艾薇艾丽这样的孩子也不少。
毕竟,能够被遗弃的,大多都有各种疾病。
从2012年初凯蒂一家开始计划从中国领养,到现在,整整9年了。
从一开始,凯蒂一家就背上了十字架。一路走来,多少辛酸,多少汗水和泪水。


不少人会说:我不会那么傻,那么不自量力,从异国他乡,收养三个残疾儿童。

这三个孩子的残疾,还不是轻度的。一个需要终生输血,两个是无眼症加自闭症。

其实,凯蒂和克雷格一开始的初衷也不是收养这样的三个孩子。西蒙是因为那张穿条纹衫的照片,打动了凯蒂。孤儿院无法给他提供每个月两次输血的机会,如果凯蒂不领养他,西蒙活不了几年了。这个情况下,凯蒂不可能转身离去。
而艾薇,本来根本不在凯蒂的收养计划里。但是当凯蒂看到艾薇的身体指标,知道她命不久矣时,她只能伸出手。
她如果没出手,这个四岁的孩子的生命就在那年的春节结束了。她出生就被父母抛弃,活了四年,饿成10斤。轻飘飘的,即使离去了,也不会留下一点声响。
今天的她,会说,会笑,会唱,会弹琴。幼年的营养不良,使得她的个子极为瘦小,但是,她有一个大嗓门,和一个很强的个性。

2020年10月20号,艾薇十岁了。

西蒙还是需要每两周去医院输血,他还是时不时生病。但是,他已经从被抛弃的心理阴影中走出。他非常喜欢美食,疫情期间,12岁的他每天在家尝试做各种食物。去住院的时候,他还参加了医院里的厨艺比赛。他甚至都有了自己的秘密食谱,连凯蒂都不分享。
他尤其喜欢中国食物。
西蒙一岁多的时候,被遗弃在广州麦当劳。如今,中国食物成了他跟祖国的唯一联结。

艾丽的情况不是太好。她仍然不能说话,甚至常常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对妈妈又踢又打。
凯蒂和克雷格的压力很大,但是,他们从没有后悔过。三个孩子,不管哪一个,都是他们的宝贝。
9年前,当凯蒂凑不齐3万美元收养费,急得几乎崩溃的时候,不到7岁的女儿菲斯对她说:“ 妈妈,总会有更多希望的。 ”
凯蒂一家人,给三个中国孩子带去了希望,是活着的希望,是有尊严地活着的希望。

让我们也给凯蒂一家,带去一点希望。
前路漫漫,凯蒂一家的未来还有许多挑战。

但是,总会有更多希望的。



( 本文的所有素材来自“iDOCS国际纪录片展”公众号翻译的凯蒂的博客,以及郑琼的访谈和她制作的短片。)

西方人领养儿童的观念

幼河:西方人领养儿童的观念

据报道,美国收养外国儿童的历史始于二战结束以后,起先是收养战争孤儿,如韩国、越南等国家。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迄今美国收养儿童总数约160万,其中外国收养儿童总数超过20万。自1989年开始到2005年,中国大陆被美国家庭收养的儿童已将近5万。美国现在成为到中国领养儿童最多的国家。一般地说,美国收养儿童的家庭认为,收养是人类由来已久的一种善良和友爱的行为。

一位与准备领养中国儿童的“老美”夫妇相识的中国人写道:
托尼夫妇请我上楼看了为这孩子准备的房间。有婴儿床,摇蓝,玩具,墙上贴有许多小动物,托尼太太还给我看了为这孩子准备的小衣服等。托尼太太说将来还要为这孩子再领养一个中国弟弟或妹妹,让他们有伴。托尼很认真地说:“我们想认识一些中国人,或许将来为孩子请一位中国人做保姆,以便教她中文和中国文化。我们要让她不要忘记中国。可能的话还要为她寻找生身父母。”我心想中国人领养孩子都尽量不让孩子与生身父母来往,尽量割断他们之间的联系。他们确要反其道而行之。

托尼要领养小孩让我想起两年前的往事。那时我还在国内的一所学校。春天的凌晨有人将一个出生仅三天的女婴遗弃在学校住外籍教师的楼下。早晨被人发现后,只见襁褓内有一张纸条,上写无力养活孩子,请好心人收养,此外还有女婴的生日,但无名无姓。女婴的哭声引来了下楼的外籍女教师们,结果一位美国老师弄清原因后马上便将女婴抱回了寝室。她立刻出去买了奶粉,尿片和衣服,自己喂养这孩子。这位美国老师才20多岁,未婚。此后,我常见她晚饭后抱着孩子在楼下散步。除了上课外她的精力都用在了这个孩子身上。后来听说几经拆腾她终于如愿领养了这个小孩。
………………………………………………………………

以上描述看出,西方人和中国人领养儿童的心态是有区别的;其实中国人特别在乎家庭本身的幸福。

在美国有比较完整的领养法。美国第一个著名的领养提案是《霍尔特提案》。霍尔特和丈夫哈里都是基督徒。他们居住在美国俄勒冈州的乡村。霍尔特被全世界尊称为领养孩子们的祖母。1954年12月在一部记录片里,他们看到朝鲜战争之后留在孤儿院里的孩子们的惨状,那些孩子们的苦境牵动着他们的心,于是决定收养8个朝鲜孤儿。当时,他们50左右,已经有了6个孩子,而且社会上不鼓励跨国领养,法律上也没有先例。为了认领朝鲜孩子,霍尔特写信给国会议员请求国会同意,两个月后,国会通过了《霍尔特提案》。霍尔特的行动影响了世界。他说“所有的孩子都是美丽的,只要有人爱他们”。

具体地说,美国人领养中国孤儿主要有两大类。一是自己无生育,像上面那对托尼夫妇,他们的确爱孩子,想自己的家庭中有孩子。统计数字显示,中国的已婚不孕率大约在2%到4%,而美国的数据为9%到12%,加拿大更是高达12%到15%;至此,西方国家夫妇不能生育的比例高于中国。

第二点是最主要的,那就是出于爱心。领养儿童的夫妇都希望这些失去家庭的孩子能够得到人间最可贵的父母之爱,兄妹之爱,家庭的温暖,良好的教育,健康的成长;同时他们作为养父母也能得到人间最可贵的子女对父母的爱。每一个做父母的都应该体会到这种人间最纯真的爱与亲情,这是人间最大的幸福。孩子不仅仅在于谁生他,而更重要的是在于谁养他。

一篇报道是这样写的:15年前美国威斯康星州已有三个孩子的贝克和妻子到中国任教,起初他们常到当地的孤儿院帮忙,后来他们领养了四个中国残疾小孩。在后来他们干脆辞去教职募捐,在北京廊坊开办了一个“儿童村”来专门收养中国孤儿。在170多名孤儿中大多数是残疾孤儿。他们出钱给孩子们医治残疾,然后又联系美国人来领养或认养这些孤儿。贝克的朋友们说他变得越来越象中国人了。贝克说,“我爱美国,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国家。但是我不愿意回去,因为我也爱中国,我爱我的这份工作--照顾孤儿,我有世界上最好的工作。”

注意!这对美国夫妇领养的可是残疾儿童。如果我领养儿童,恐怕不肯领养残疾者。毕竟我是中国人思维;当然,中国大陆的生活条件也是原因之一。

当然,被外国公民收养的中国儿童大多是健康的;他们大都是女孩子,多数是被父母遗弃的。

有位英文教授David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他将中国女儿的照片贴在自己办公室的大门上。每次经过他的门前,都会看到女孩的笑脸。每次David谈到这个中国女儿,他的言语之间都充满了自豪。他将所有关于美丽的形容词都来修饰这个中国女儿。David告诉人们,他与太太没有小孩,2000年他们到中国便收养了这个女孩。女孩有一只耳朵是听不到声音的,他们现在还要每周带女儿去看医生。

美国领养儿童的家庭有些是“联合国式”的,孩子来自世界各地。这些家庭的父母一般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有稳定的职业和较好的经济基础。他们很多都拥有自己的孩子,领养的外国孩子与自己的孩子一同玩耍、生活。一个美国家庭领养了一个来自牙买加的小男孩。此前他们已领养了一个中国女孩。现在,他们家有5个孩子。3个自己的孩子,2个领养的。白皮肤、黄皮肤和黑皮肤都有。一位中国朋友曾经很好奇的问过他们,既然自己能够生育小孩,为什么还要领养不同种族的孩子?回答是:他们领养孩子首先是喜欢小孩。自己生的,不是亲生的,他们都喜欢。而且他们认为小孩从小生活在这种联合国式的家庭,心胸会更加宽广,眼界也更具国际化。

34岁的美国妇女拉萝·里希克怀抱着8个半月大的中国女婴时,里希克一家正式增加一个新成员。孩子取名为爱芮亚(Aria)。拉萝·里希克原来是自由撰稿人,为很多公司和媒体写稿,但爱芮亚的到来使她决定辞去工作,开始做全职妈妈。35岁的迈克·里希克还认为收养一个外国小孩可以有机会了解异国文化,“特别像中国这样有如此悠久历史的国家。”迈克·里希克是医疗保险业的软件顾问,同时还拥有一家私人公司。

里希克夫妇也是可以生育,但还是选择了收养儿童。“我们不在乎是否与孩子有血缘关系,她们需要一个家,而我们需要孩子,所以这件事有意义,”拉萝说,“无论哪里的孩子都有权利拥有一个爱他的家。与其再给这个世界增加一个小孩,不如爱一个已经存在而且渴望家庭的小孩。”(无论如何,这种想法属于高尚的精神境界。——编者。)

在艾芮亚被领养之前,李希克夫妇已经领养了中国女婴玛雅。拉萝说:“有一次,迈克在家里呆呆地看着玛雅入睡。他忽然想到如果我们没有收养她,她的命运会怎样?如果我们生一个孩子,那么就会有一个孩子失去了被收养的机会。这个念头让他非常难受。所以我们决定不生自己的孩子,又收养了爱芮亚。玛雅对这个妹妹又好奇又兴奋,喜欢扯她的袜子。

有一次,拉萝对玛雅说,“你有一个亲生父亲和一个亲生母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他们无法继续养育你,所以我们有了这个机会和你生活在一起。”

玛雅问:“为什么他们不能养我?”

“我也不清楚。但他们应该也是不得已,所以不能继续照顾你。但我们永远都不会离开你,永远都是你的爸爸妈妈。”

“甚至当你再也抱不动我的时候吗?”

“当然,甚至不能再抱着你时。”

外国养父母向中国养子女解释何谓“收养”时,最经常的说法是:“你的父母不是不爱你。只是当时他们无法给你足够的爱,而恰好我们能够。所以,他们就给了我们这个宝贵的机会来爱你。”美国养父母们爱说:每个宝贝都是天上的折翼天使,来到人间是为了来接受爱。亲生父母的生育是爱,领养父母的养育也是爱。(中国养父母领养孩子似乎没有如此强调爱的给予。——编者)

相比之下,四川汶川大地震后的孤儿只有一名被领养。当年八月四川省民政部门就公布了88名可以被领养的孤儿名单。据信,中国人不愿意领养这些孤儿的主要原因是,他们大部分是残疾儿童。符合领养条件的人在了解到这些孤儿大部分是残疾儿童后,就犹豫不决了。
…………………………………………………………

在讨论西方人领养残疾儿童时,我觉得有必要再次强调中国人和西方人生活水平的差距造成的影响。说真的,就中国大陆目前的社会福利状况,如果一个家庭领养了一个残疾儿童,我真难以想象这孩子会得到很好的照顾(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但在资本主义发达国,养父母养育残疾儿童恐怕不会非常困难。

留下评论

这个站点使用 Akismet 来减少垃圾评论。了解你的评论数据如何被处理